“建州北接两江,为全闽门户。……盖瓯自宋元祐间始为建置,数百余年。”这是康熙三十二年新编的《瓯宁县志》中对建州的概述。其详细的介绍到: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分建安九里三岐并蒲城、建阳二县地置瓯宁县。
水吉做为建盏之乡,当然也在这本书中屡屡出现。县志中有关水吉方面的内容有哪些呢?鹧鸪君带你解读《瓯宁县志》(以下简称为:县志)中的水吉,或许这将更加全面的展示作为建盏之乡的水吉,发现建盏文化背后的基因。
水吉在古代称为什么?
县志卷之一“坊乡里”详细的介绍到:按旧志,瓯邑内分四乡、外分四乡,统一十二里。安乐乡辖三里,其中禾供乡,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星会乡辖三里,内中有禾义里,在县北九十里,旧名万安里,宋改今名。东至崇安里翠岩岭,西至建阳县庵山,南至丰乐,北至水吉,纵横三十里。回龙市,在禾吉里水吉街。
根据古今地名分析,我们发现当今的水吉,在古代的不同时期,部分地域是分散在禾供里、禾义里、禾吉里,并且包含了回龙市,即现在的回龙镇。
而且,宋代时期的人口为“主客户三万三千八百六十一,口七万五千二百三十六。”
水吉的地理
在卷之二“山川”中,古人为我们描述了水吉的地域概貌。其描述与水吉有关的如下:
1、黄塘岭下楼梯岭里,许入黄塘往水吉小路。
2、玉溪在夏X源出里之竹溪,经禾义里龙陂过小壶入大溪。宋时溪常有妖作巨浪,里人知府童志贤以玉尺投之,妖遂息。先儒朱熹有玉溪诗,教授冯回有玉溪八景题咏。
3、黑窑坑山,其下旧有窑。
4、西溪在临江通济二门外,源出崇安、蒲城及建阳诸溪之水会流于此,经西南与建安合流,釉延平至福州入于海。
其中,对于“黑窑坑山”的描述可惜没有更多的名字,不知道是否就是建窑遗址的描述?这些都有待描述。似乎古人县志对此都不以为然,描述得很简略。同样在卷之二的“城池”篇记载中,官地项下出现了“官窑四座”,并没有更加详细的描述。但是说明了此地有官窑的存在,只是不知时间和地方,以及生产的瓷器。在卷之三“物产”货属中曰:有垌窑、有雕茶。信息都十分简略。
当时的水吉概貌
在县志中,我们看到了水吉镇当下许多村落的信息,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县志中三次出现了“池墩”,即现在的池中村。第一次是卷之三“津梁”中:“右吉阳里:池墩桥,明洪武五年里人谢永均建。”同时,在县志卷之七“寺观”,两次出现池墩,分别是:禾义里-真净禅寺,在池墩,伪闽通文二年建。梅岐里-云际禅寺,在池墩。这三次的出现,可以确定的是“池墩”即现在的池中村,只不过不同的时期,归属不同的“里”。并且建桥、建寺观,足以证明池中在古代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浓郁的宗教信仰,而这两项信息的背后是要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基础,这是否和建盏的生产又有关系呢?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水吉镇现在一些熟悉的地方名字,例如:
右禾义里:朱纯桥(在新田,明初建),平州桥(元至正间里人张子寿建),大梨桥(元至正间建),安口桥(明洪武十一年里人连子俊建),陈溪桥,仁山桥(明洪武二年建),北杭桥。岩头渡:在水吉里之吉水。
县志中水吉的古代作用有哪些?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吉镇当下的面貌已经完全没有了古代的建筑和功能。那么,在县志中,水吉都有哪些建筑和作用呢?
卷之四“公署”记载:
义仓三所,一在城宣化坊,一在丰乐里叶坊街,一在禾供里水吉街,以上三仓皆康熙三十年知县邓其文捐俸建。
营头巡检廨:在禾吉里营头街,距县一百一十里,明正统四年设,成化十五年巡检蔡x建鼓楼,今久废。
偏道急递铺:麻源铺、仁山铺、营头铺、宝历铺、西瓯铺、罗摊铺、浒洲铺、瀛洲铺、塔岭铺,以上九铺铺司四名,共三十六名,属水吉。
卷之十三“杂志古迹”又写到:
水吉驿,在禾义里,宋建元废,故址犹存。
水吉都巡检营在禾吉里,宋设,元废,址尚存。
以上记载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地方都不存在,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些身影。例如“营头村”的由来,不正是水吉都巡检营、营头巡检廨的所在?再有现在归属回龙镇的西瓯铺,名字沿用至今,浒洲铺改为浒洲村,其由来确是当时设置的“急递铺”,也就是现在的快递点。这些地方证明了当时的军队安置和信息传递点,水吉的位置非常重要。
水吉的古代信仰
在县志卷之七“寺观”中,罗列了归属现在水吉境内的寺观,具体有:
禾供里-林泉禅寺,在水吉,唐乾宁三年建。
禾义里-真净禅寺,在池墩,伪闽通文二年建。
庆安禅寺,在七里源,元泰定三年建。
大觉禅寺,在水吉,明万历中里人谢仰峰捐建。
禾吉里-普照寺,在水吉郑墩尾,祀文昌君,有塔,名冲霄,明万历辛巳年建。建塔共X徐氏发乡科者四人,后塔废徐氏亦衰。
梅岐里-云际禅寺,在池墩。
慈惠里-天湖庵,中祀暨公老佛,祈寿甚灵。
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大,一是“池墩”出现了两次,有两座寺观,说明池墩的佛教信仰浓郁。二是七里源就是现在的“七里岚”村,而且庆安禅寺依然存在。三是大觉禅寺,也至今还在,原来是明朝万历年至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四是郑墩尾的塔当地传说和徐氏有关,不想在县志中就有记载。五是“暨公老佛”的记载,水吉至今依然还在祭拜,正月二十一的暨公老佛的庙会已经成为闽北最大的庙会,真的是延续了千年的香火!
更加奇异的是,在卷之九“仙释”加载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十峰山慧通禅师,政和邵氏子,年二十,依斗峰玉溪和尚落发,进具后首参周山主教以念佛公案,往水吉岩头岭闭关三载,忽一日,坐到半夜,浑然不见有身……”明确是说“水吉岩头岭”,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否就是渡船头村与池中村之间的“岩仔头”这?还需考证。如果是的话,而岩仔头背面既是芦花坪建盏遗址。
正如康熙三十二年间瓯宁县知县、《瓯宁县志》编撰邓其文在“县志小序上”感慨道:瓯自宋元祐间分建安九里三耆疆域,始定上流扼要,莫重于兹。隅坊大市管下两街商贾辐辏,人烟稠密,若朝天陂西濠栋一带,外虽架木以栖,内皆榛莾,里则吉阳、上洋、水吉,行旅往来,或不減城市,其余村落经戊子甲寅之变,大者百余户,小者数十户……遂则城池固,山川奠,气候和,形胜濬。
水吉,吉水之地。在《瓯宁县志》中,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水吉的另一面,古今对照,真是天翻地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吉是越来越好!
原创作者:鹧鸪君
欢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