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
史籍记载,当年明帝派遣蔡愔(音yǐn)和秦景两名官员到天竺去求佛经,并迎请了西域高僧前来当时的首都洛阳(公元64—67年间),还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座由官方修办的寺院—白马寺,在这里翻译了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洛阳的白马寺由此被中国佛教信徒尊奉为“祖庭”。
洛阳白马寺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宗教文化,乃至本土民族文化产生巨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成为社会主流宗教信仰之一,在唐代武周时期达到空前盛况。僧侣在封建社会也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一类,客观上讲佛教是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对哲学思想、教化社会、医疗福利、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艺术领域上,僧侣画家成为中国画坛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由于他们自身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遁入空门后,在青灯古佛下孜孜以求的不仅有佛法经典,还有翰墨丹青。历经岁月的流逝、光阴的砥砺,最终使他们名字在史书中星辉般璀璨闪耀的,正是他们的书画作品。
石涛罗汉人物画册作品
关于僧侣画家何以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其本身群体自有几个原因。首先画僧们因苦修佛法,练就了虚心好学与刻苦努力的精神,大都潜心绘事,精进不懈。
二来画僧与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趣,故能不受外界商品经济之干扰,能较独立地作画,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并且画僧因思想崇佛,文化功底与修为普遍较高,所作乃易具有较强之哲学性、文学性、自然性及艺术感悟性,从而形成简远不凡的画风。
再者画僧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活,较失意宦海的文人士大夫画家而言,更少一层凡俗的束缚,而多一层禅思的切身体会,因能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最后也因他们所居大多为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之丛林兰若,能直接接触自然、接触乡野,较他人易获得自然天真、淡泊宁静的创作环境,外师造化。而这正是画家创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观条件。
浩瀚如海的绘画史上诞生了太多僧侣画匠、画工以及绘画大师,难以一一列举,今且谈谈十多位著名僧侣画家,以及欣赏他们的旷世之作。
唐末五代宗师贯休
清乾隆白玉雕
贯休十六罗汉图为本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他七岁出家,一生苦节厉行,云游天下,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乾化二年()终于所居,世寿81岁。
贯休能诗善书,长于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不肯依附权贵,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
《十六罗汉图》摹本
贯休的罗汉十分重视对精神面貌的刻画,线描勾勒技法已然达到“传神写照”的高度。《十六罗汉图》是他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是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宣和画谱》说其“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五代南唐南派山水大师巨然
《秋山问道图》巨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是五代著名的和尚画家,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他气质柔弱,文才不凡,每每下笔都如文人才士般信手拈来,词畅意达,激昂顿挫,意境开阔。年,南唐后主李煜被迫降宋。巨然追随李煜一起来到开封,住在当时的皇家寺院开宝寺中。
《溪山兰若图》巨然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巨然师法董源水墨一体。他的画既有平淡自然、浑厚幽深的特点,又兼有高峭雄厚、宏伟壮阔之气概,尤擅画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其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又置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北宋早期高僧惠崇
《沙汀烟树图》惠崇
辽宁省博物馆藏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他随着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名传千古。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明董其昌题惠崇《溪山春晓图》,将惠崇与巨然并论,称二人画作“皆画家之神品也”。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秋浦双鸳图》惠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以来,山水画家多取全景式构图,喜欢作长图大幛;而惠崇能将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颇为当时文人士大夫赞许。惠崇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他所作《秋浦双鸳图》册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景绘芦苇败荷,中景画一双鸳鸯栖于岸上,远景为岸际天空,全景给人一种秋天虚旷潇洒的气氛,具有诗的意境,情景交融,洒落生姿。
艺术漂洋过海的南宋牧溪
牧溪瓜果类作品
《六柿图》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生于四川,是当时神僧无准和尚的弟子。牧溪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破墨僧道人物。在他的禅画《六柿图》中,六个看似随意摆放的柿子信笔写出,笔法简逸,浓淡、虚实、阴阳、粗细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痕迹,呈现出“随处皆真”的境界。
《观瀑图》牧溪
牧溪是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南宋灭亡后圆寂。在有些史料中,牧溪的“溪”亦作“谿”。他曾因抨击当朝权贵贾似道而遭到追捕,四处逃亡,足见他是个富于正义感的人。在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普及性读物中,很难见到牧溪这个名字。
元代画史著作《画继补遗》中对牧溪的评价颇有微词:“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许正是这份“清幽”摄住了追求“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灵。
《平沙落雁图》牧溪
其实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在镰仓圆觉寺的北条时宗(-)的陵墓佛日庵里,有一本《佛日庵公物目录》,是在年的目录基础上于至年重新修订的,这是宋元画流传日本的最早的藏品目录。书中提到38幅中国绘画,还记录着一些中国画家的名字,其中牧溪的名字与宋徽宗同在。东山文化时期的掌权者足利义政(-)将军手中,珍藏着幅中国绘画,其中40%是牧溪的作品,这不能不令人惊异。
明末董其昌弟子担当
《诗画合册》普荷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担当(—),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画史说他“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担当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仕途的失望,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所以在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见大明朝廷日薄西山,他深感报国无门,就在云南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他虽出家为僧,但不坐禅、不上堂说法,唯以诗词书画自娱,绝口不谈世事,一时名士如陈翼叔、何彬元等均与之往来唱酬。
《诗画合册》普荷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担当是董其昌的弟子。他对老师是衷心佩服的。可是时代的转变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对于一位艺术家的影响太大了,因此无论诗、书、画,担当都有和董其昌迥然不同的面目。担当的绘画内容丰富,山水为多,绝非机械地描绘佛本身或生吞活剥地图解禅机。他的绘画融会了佛家“不着色相”的空灵以及道家“冲和”的意境,外化成诗、成书、成画,作品无一不具禅机,无一不充盈着逸远简淡的意韵。
家喻户晓的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作品
石涛作品
而说到僧侣画家,在中国历史上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残(石溪)和江韬(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
八大之画,简略精练;
髡残之画,苍左淳雅;
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四人都自具风裁,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髡残作品
弘仁作品
清末海派大家虚谷
虚谷花鸟作品册
虚谷(—),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人,家居江都,客居扬州。他原为清军参将(武官),因不愿奉命攻打太平军而出家做了和尚。但他不愿恪守佛道清规,因此改名虚白,字虚谷,号紫阳山民、倦鹤,读书作画处常题“三十七峰草堂”“一粟庵”“觉非庵”等。他给书斋取名“觉非庵”,正是痛感往日之“非”,彻底与昨日决裂之意。
虚谷果蔬作品册
虚谷出家后携笔带砚云游四方,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尤多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自题诗句云:“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传世的虚谷作品很多,但关于虚谷的文字资料却极为稀少。
虚谷花鸟作品册
对虚谷来说,他也许并不在乎什么成就,但他必定在乎能于笔墨间酣畅淋漓地发挥个性。因为张扬了个性,就可以彰显出特征;因为彰显出了特征,所以是创造;因为是创造,所以可与前人匹敌;因为可与前人匹敌,就无愧于后人;因为无愧于后人,便会名留史册。虚谷尤精花鸟、动物,所绘金鱼、松鼠、仙鹤活泼清新,富于动感。吴昌硕赞其“一拳打破去来今”。
清末民初“弘一法师”
李叔同画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久唱不衰的著名歌曲《送别》,沧凉而旷远,浑厚又悠扬,唱出了人世的沧桑,我行古道,同侪寥寥,蓦然回首,半世凋零,它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文化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书法作品
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并且也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油画之鼻祖,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李叔同是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众多的领域内,首开中华现代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曾赴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人到中年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自号晚晴老人,后才被人尊称为弘一大师。
《半裸女像》油画
李叔同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青青子衿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