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记得打卡
让图图知道大家做题了哦~
1.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A.生物遗传B.选择经验
C.社会实践D.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1.D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手段。故本题选D。
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2.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故本题选B。
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
A.正式性B.特殊性
C.非正式性D.情感性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3.C题干阐述了学生文化的非正式性的内涵。故本题选C。
2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4.B题干描述了教育结构的各方面表现,说明了教育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B。
5.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B.深刻性
C.稳定性D.过渡性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5.D题干阐述了学生文化的过渡性的基本定义。故本题选D。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6.答案B
因篇幅过长,请下滑至文末查看解析~
7.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
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7.C宗教属于文化范畴,将宗教列为国家或地区的必修课,体现了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故本题选C。
8.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
A.赫尔巴特B.杜威
C.华勒D.舒尔茨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8.C华勒最早提出了“学校文化”的概念。故本题选C。
9.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是()。
A.现代学校B.高等学校
C.职业学校D.中等学校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9.B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故本题选B。
1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10.A意即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就是推行道德教化。根据谚语中的关键词“国”“民”,可推断该谚语体现了教育与对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的关系。故本题选A。
1.D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手段。故本题选D。
2.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故本题选B。
3.C题干阐述了学生文化的非正式性的内涵。故本题选C。
4.B题干描述了教育结构的各方面表现,说明了教育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B。
5.D题干阐述了学生文化的过渡性的基本定义。故本题选D。
6.B在传统教育结构的组成中,自下而上的由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组成,构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因此“金字塔型”等级教育制度属于学校教育。故本题选B。
7.C宗教属于文化范畴,将宗教列为国家或地区的必修课,体现了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故本题选C。
8.C华勒最早提出了“学校文化”的概念。故本题选C。
9.B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故本题选B。
10.A意即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就是推行道德教化。根据谚语中的关键词“国”“民”,可推断该谚语体现了教育与对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的关系。故本题选A。
这个五一,犒劳犒劳辛苦备考的小伙伴~
图图准备了超豪华大礼包
京东卡、电影票、教招题
教资面试课程、学习资料...
拼手气!直接抽!%中奖
活动时间:4月26-4月30日12:00
开奖时间:4月30日14:00
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