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阳天气
建阳交通
建阳美食
建阳医院
建阳新闻
建阳房产

建瓯茶的万里茶路

治白癜风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建瓯茶的万里茶路

建瓯茶的对外运输与贸易,萌芽于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闽国时期。北宋设立北苑茶园后,生产的专供茶经官方驿道流动,私茶流通的渠道与范围更为广泛。然而真正具有现代商业意义的茶叶贸易,则始于16世纪清朝的对外贸易。由于对外贸易,建瓯茶走遍世界各地,影响了世界茶业的发展历史;而在另一方面,也同样影响了建瓯茶的发展,从而演绎了无数生动的故事。

近代建瓯茶的流通贸易主要有陆路与海路两条“万里茶路”,与武夷山茶的流通渠道基本一致。不过,当时建瓯茶的产量远比武夷山多,据建瓯县志与崇安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俄商到建瓯建厂,当年就生产砖茶22.5万公斤;清光绪年间,仅俄商从建宁府执税票运往福州的砖茶总量达万公斤(3.5万担),其中崇安县35万公斤;民国23年,建瓯茶叶产量万(担)公斤,崇安茶叶产量万公斤。由此可见,万里茶路上流动的商品茶中,建瓯茶占了一大半。

陆上茶路

陆上茶路起源于北宋。公元年(太平兴国年初),建瓯北苑茶园成为唯一的皇家茶园。每到头春茶熟,便立即由官府有关人员负责运送到京都开封,以供御尝。建州府至开封,实际路程约华里,所以欧阳修有诗云“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一般来说,当时头春茶的时间在农历二月中旬清明之前,制好后用竹叶锦缎包裹,再用驿马“急寄”,十几天之后到达京师,依然“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考诸相关资料,北宋时由建州府北上到开封的驿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出北门经建阳水吉,浦城渔梁,过仙霞岭到浙江江山,再由江山北上;另一条是出西门经丰乐,建阳,崇安过杉岭关到江西铅山;然后再从江西北上,纵穿江西,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终点在开封。

年,明代罢停北苑官茶园,北苑茶有所衰退,民间依然在生产,并继续沿着北宋时期的驿道向北流动到京师。到16世纪的清代初期,由于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建瓯生产的茶开始走向更远的地方,陆上茶路向北延伸了三倍多。而这条陆上茶路,则与俄罗斯有直接关系。开创陆上茶路的,首推晋商。年,当时蒙古王公送给俄国沙皇4普特(俄制重量单位)中国红茶,随后很快在贵族王公传开,并进一步扩展到各阶层。由于俄罗斯不适合种植茶树,消费全靠进口。年,中国清朝康熙皇帝执政时期,中俄两国签订了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17世纪,来自中国的茶叶在俄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进口量也不断增加。年,远在北方的晋商常氏嗅到了武夷茶是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茶饮佳品。于是数千里之外运筹帷幄,迅速掌握了闽北茶叶产地的生产、销售信息,把经营茶叶的触角,探往崇安县和建瓯等地。从此,开始了“南茶北销”的历程。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创造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家族商业史的辉煌。

据书海出版社出版,耿彦波主编《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贸易,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一时间,恰克图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常氏审时度势,抓住商机,一反过去由货主送货上门的做法,在晋商中首先采取茶叶收购、加工、贩运为经营体系。为保证茶叶质量,他亲自携带雄厚资金,在闽北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同时还通过茶庄,收购毛茶,设茶焙坊、茶库,加工适合俄罗斯市场的茶品。每年茶期,建瓯的产品经人挑车运,集中到星村,再运至江西河口(今铅山县)。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起岸后北上走陆路至山西太原,或者到天津。

在太原,常氏茶商将从闽北采购得到的茶叶重新计量、打包,扣除运送过程中的自然损耗,然后再换成适合北方畜力运送的马帮驮运,直至恰克图。

事实上,通往俄罗斯的陆路欧洲除了经山西这一条,还有一条经天津往恰克图或海参威。除此,还有沿着古老丝绸之路,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的路线。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朝不得已开放了五大口岸: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从此之后,依靠畜力商队运输的陆上茶路逐渐萧条。

海上茶路

建瓯茶对外贸易的海上路线,清时境内主要通过建溪、闽江运至福州。再从福州换轮船横跨太平洋到美国,或者经好望角到欧州诸国。

7(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为了控制对外贸易,将对英、法、荷等欧洲国家的贸易限定于广州口岸,于是建瓯茶叶就从只能过翻越武夷山分水关到江西铅山河口到广州,从广州港起始的海上路线。

年,因为实行五口通商,海上茶路大为繁忙。然而好景不长,年,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截断了建瓯茶通往广州,上海、宁波的通路,福州港成为建瓯茶的主要输出口岸。源源不断的建瓯茶从福州马尾港直接驰向英国伦敦,或者美国。

运茶的工具,建瓯境内陆路主要靠人力运输。山路险陡狭小的地方,主要靠肩挑,所用工具一根竹扁担,两个布茶袋,另配一根“茶撑”,其实就是一根一把粗细的硬木棍,上端三分之一外有一突出木钩。茶撑的作用一是将茶担重量分散到两个肩膀;二是便于中途换肩和休息,不必将茶担放下。平坦一些的陆路,则主要靠俗称羊角车的小独轮车,车身在前,车把在后,一车能运—市斤。

茶叶集中到建瓯城关码头后,改用木船运输。木船呈梭状,尖头,大腹,称为双尖雀船,小则可载一、二吨,最大不超过10吨。到达港口后换成海船,东印度公司时期主要是类似哥德堡号的军舰式海船,外号“茶车”,一般吨位几百吨,甚至超过千吨,比较笨重。东印度公司解体后,出现了更为轻便迅速的“快剪船”。所谓快剪船,其实就是一种尖头帆船,三桅或四桅。快剪船的航行速度要比老茶车快了许多,很快就替代了老式茶车,形成一个辉煌的快剪船时代。

建瓯茶与水运业

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建瓯成了闽北茶叶的最重要的生产和集散地,在刺激建瓯茶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瓯的水运和造船业。

建瓯城关码头,西溪在通济门和临江门,东溪在通仙门。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到民国最盛时,拥有各种木帆船艘,吨位。此外,建溪沿线还有艘木帆船穿梭航行。最多时建瓯码头汇集船只达千条以上。这些船只,承担着建瓯与省会福州间的主要物流运输。福州往建瓯运输的货物主要是盐,布,以及日用品;建瓯往福州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笋干,粮食及其它土特产。木材则主要靠扎成木排筏运。在建瓯往外运输的货物中,茶叶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同治十二年仅俄商运出的砖茶就有吨,需要全建瓯数百条船才能运完;民国二十三年,建瓯外运的茶叶达0吨,水上运输能力需要增加了三倍才能运完。年,内河开始试运汽船,随后建瓯港旺水季节,抵达建瓯的轮船在20艘至30艘之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闽北开通公路后才慢慢衰落。尽管如此,水运业仍然承担了相当部分的运茶任务,国营建瓯茶厂还曾在水南修建了专门的茶叶码头以方便运输。

水运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瓯的造船业。建瓯盛产木材,三国孙吴时期就已开始造船。此后,历代造船业都很发达,清朝时因为茶叶对外贸易的推动,达到巅峰,年造各种木船达艘。建瓯造船中心在西门外大洲,所造船只主要是杉木船,多为两头尖中间大,状如梭子的双尖雀船,亦造大、小舢板和方头渡船。建瓯所造船只主要供闽北内河航运,亦有少量供闽南沿海近海捕鱼使用。据有关资料显示,直至民国37年,建瓯尚有造船户67户,年造—条各式木船。此后逐渐衰退,至年新中国建立后,仅剩20来户,组成集体性质造船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停业。

建瓯伍氏茶商

近代闽北茶叶的对外贸易中,造就了不少富翁,武夷山下梅村的邹氏与建瓯伍石村的伍氏是其中的佼佼者。

伍石村位徐墩镇西北,其中有一座名为伍石山庄的古建筑,占地面积约九千平方米,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建筑平面为多进院落式布局。庄内雕梁画栋,至今仍留有不少壁画遗迹。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并被《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福建唯一的明清古建筑典范。

据至今犹健在的伍石山庄老人说,主人为伍玉灿。伍玉灿其父名伍建中,年轻时为一江西茶商当佣工,主要负责到建瓯附近收购茶叶。伍建中诚实厚道、勤奋努力,很快就熟悉了建瓯茶叶的情况和贸易诀窍,得到主人的高度信赖。若干年后,江西茶商因病逝世,便将茶行在建瓯的业务交给伍建中打理。在伍建中的努力下,原本濒临危机的茶行焕发生机,成为广州巨商伍秉鉴的得力伙伴。伍建中去世后,儿子伍玉灿继承父业,继续保持茶行的繁荣,为建瓯茶叶对外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年(清同治三年),伍玉灿在家乡伍氏村开工建造庄园。为了打造这座庄园,伍玉灿请了上海以及南京的一些建筑名家高工计,并从外地运进大量优质建筑材料,前后用了18年的时间,最后于年(清光绪八年)完工。

伍石山庄主人的具体茶事活动,今天已不可确考。据村中尚在的伍氏后人所述,其茶事活动年代与性质似与清末时广州的著名巨商伍秉鉴(又名伍浩官)有着密切关系。伍建中、伍玉灿是否伍秉鉴族人,不得而知,但从伍石山庄建造的时间来看,其茶事的主要活动时间当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后。之前应是在广州,后来由于广州茶路的中断,福州港成为建瓯茶的主要出口港,伍玉灿正是利用了这个时机,从茶叶对外贸易中积聚的大量财富,得以建造这座山庄。今天的伍石山庄虽然已不复昔日辉煌,从尚存的规模与气派,可以想见当年的事业辉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瓯茶对外贸易的繁荣。

建瓯茶与福州港

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切断了闽北茶叶经河口往广州、上海的茶路,福州马尾港获得了作为茶路开放的最佳机会。

美国旗昌洋行率先以福州港为茶叶出口基地,开辟了从建溪顺流而下到福州,然后又从福州直接航海到美国的海上茶路,随之包括英商在内的大批外商纷至沓来。华商中下府(福州,闽南),广东,山西茶商也利用了这条茶路,福州港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茶港,特别是红茶出口量占据了全国第一。据有关资料,年,外商进入福州港船只达到艘;年,福州输出茶叶3磅,占据全国总输出量的34.5%;直到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始终占据全国首位。福州港茶叶出口数量如此巨大,一跃而成为世界驰名茶港。在当时二十一个对外通商口岸中,福州名列第六,因此日本的《东亚各港口岸志》认为福州是“南洋之第一要冲”、“中国东南之财源”。

建瓯茶在福州港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至少有四个方面:

一是刺激了福州以及全省的对外贸易事业。清咸丰三年(年),政府解除海上茶叶贸易禁令后,英、美在仓山开设商行,外国棉纺织品逐步打开福州市场。19世纪60年代,进口的货物有鸦片、铅锭、棉纺织品、煤油、针、面粉、火柴、肥皂等,年贸易额在至万关两之间;另一方面,英美外商从福州收购茶叶,大量茶叶出口英美,价值万关两左右。基本是顺差,外商白银大量流入福州。茶税收入成为福州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

二是推动了福州的茶叶市场繁荣与城市建设。外商的茶叶出口基地,以南台为主。福州南台一带,亦因此而得到发展,“洋行茶行,密如栉比”,成为省会精华地区;直到今天,南台依然可以寻觅到当年的遗迹。至今鳞次栉比的福州茶楼茶庄,与风靡福州的茶文化,还能依稀见到当年茶市的影子。

三是直接刺激了闽北以及全省的茶叶生产。每年三月,大批外商携带巨款到闽北采购茶叶,从而促进了整个闽北茶业的兴盛。崇安茶区“商贾云集”,建瓯情况也一样,据清蒋蘅-《禁开茶山议》“瓯宁一邑,不下千厂”,不少业茶者因此而成为暴发户。

四是间接催生了福州的船政文化。福州茶叶外贸发展后,外商为了抢时间,发展了一种比老式运茶船轻快的多的“快剪船”,每年进行运茶比赛。以马尾罗星塔为起点,以伦敦为终点;福州茶叶飞剪船全盛时期,也是福州港全盛时期。由于外商船只来往繁,咸丰十一年(年)英商在马尾莲花潭置地建坞,创办福州造船公司,雇用中国工人修造船舶,能修百吨轮船和建造小型拖轮。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同治五年(年),左宗棠在马尾创办船政,引进法国成套造船技术和设备,仅用17个月时间,就建造出吨级蒸汽木壳轮船“万年清”号,并在没有外国人参与情况下试航成功。从此揭开中国船政历史的新一页。

万里茶路 今日向何方

近代的建瓯茶叶对外贸易的万里茶路,今日已经不复存在。有关“万里茶路”的宣传与打造,更多的是旅游方面的意义。新的万里茶路,近年来亦有一些建瓯茶企茶人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一定效果。一是表现在积极开拓新的外销市场,欧美俄罗斯以及东南亚争取新的消费者;二是努力实行外内销并重,在保持外销市场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内销市场,据有关资料,目前建瓯茶在北上广,以及全国许多重要城市都已打开一定销路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些茶企内销的比重已经超过外销。这些情况都让人感到高兴。然而最鼓舞人心的还是电商这条最新茶路的开拓与发展。

建瓯茶叶电商的情况,因为缺少统计,很难得出精确的数据。总的来说还是属于尝试阶段,未能形成规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商可能是建瓯茶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通道。现代化的交通和快递业务使物流运输大为快捷,许多地方实现了“夕发朝至”。电商的发展,不仅可以无限地扩大了建瓯茶叶的“万里茶路”,更重要是因此而将改变经营模式和旧的观念。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建立在精品基础上的产品,才有可能确保建瓯茶在新的茶路上走的更远。(作者:南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yangzx.com/jyms/2765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