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之兴起,源于两宋时期福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以及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当时福建与海外的交流十分频繁,建盏也随着一艘艘商船远渡重洋,传播中华文化艺术。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甚深,其中福建在宋后中国对日本的文化输出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可是有谁能想到这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的源头只是一个宁静的小城?
建窑所在的福建建阳市,位于武夷山脉南麓,有“林海竹乡”美称,水量充足且水质良好,能满足瓷器生产对水的大量需求和高质量瓷器制作对水质的需求。同时,建盏工艺对土壤有着较高的要求,凭借这里独特的地质资源,采用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土壤等粉碎加工后制成,造就了建盏黑瓷工艺独领风骚。
我的家乡建阳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层峦叠嶂环绕,两条溪流穿城而过,满城娇艳欲滴的青翠;一个广场、一个公园、一座电影院,满城的安静;一个只停几分钟的小火车站,这里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和外界交流不多。
但两宋的建阳并不寂寞。两宋时期,传统的文明重心——中原在战火中满目疮痍,继两晋“衣冠南渡”和唐代“永嘉南奔”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和经济南移开始了,而这一次的规模远胜前代。武夷山脉如同温暖的臂膀,它保护下的建州成了身心疲惫的移民们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各地迁来的文人墨客,乐医百工开启了福建最繁盛的时代。
“忆昔瓯越险远之地,今为东南全盛之邦。”是宋人张守描绘当时福建的诗句。史载宋代福建有县学、州学56所,书院75所,还有数以百计的书堂遍布城乡;宋代福建进士多达人,占全国进士总数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达人,居全国之冠。建窑发端于此人文荟萃、百业兴盛之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苏轼有词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当时,在“斗茶”风行的宋代,上至天子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在朝堂上街坊间用建盏品评茶叶的高下;而在书院孜孜不倦的讲学著述的朱熹,流连烟花巷末的才子词人柳永,伴随他们的一定也是家乡的建盏吧!
印童。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