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前~87)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帝更名章安郡)。
三国时期,今光泽县境属吴国。吴永安三年()立建安郡,升昭武镇为县,光泽属昭武县。
西晋太康三年(),昭武县更名邵武县;东晋太宁元年()又改为邵阳县;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复改为邵武县,光泽均属之。
隋开皇九年()废邵武县,属泉州(今福州);十二年复置邵武县,属抚州(今江西)。
唐武德七年(),辟北乡之地置洋宁镇,属建州邵武县。五代后周显德五年()改洋宁镇为财演镇,仍属建州邵武县。
宋初因之。至太平兴国四年(),邵武县升为军,财演镇升为县,为光泽建县之始。因财演镇辖鸾凤、光泽二乡,取光泽乡名为县名,故称光泽县,属两浙西南路邵武军。雍熙二年()改属福建路邵武军。
元至正十三年(),邵武军升为路,光泽县属福建行中书省邵武路。元至正二十二年,陈友谅兵占领光泽,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1月,光泽归附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改邵武路为府,光泽县属福建布政司邵武府。
清顺治三年()8月,清兵入闽,仍设府县如故,光泽属福建行都司延建邵道邵武府。
中华民国2年(年)裁府并县,光泽属建安道。民国17年撤建安道,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建瓯)。
民国23年8月,属江西省南城督察区。民国36年8月,属福建省建阳专员公署。
年2月17日光泽县解放,属建瓯地区专员公署;10月,专区迁址建阳,属建阳地区专员公署。年5月,建阳专区与南平专区合并,属南平地区专员公署。年9月,南平专区迁于建阳,属建阳地区革委会。年1月,建阳专区又迁于南平,复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沿革
光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商周时期古墓等,都表明了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创造的东方文明。
尧舜时,有九州,属扬州。
夏商时,复属扬州。
周时,属七闽地。
东周、春秋时期(前—前年)光泽之地隶属于越国。战国时期(前—前年)属东越。
秦始皇(前年)统一天下,废国为郡县,分三十六郡,光泽时属闽中郡。
西汉时(前—前84年),以原闽越王无绪从鄱阳助汉灭秦,又助汉击楚,复立无绪为闽越王,恢复闽越国,辖于会稽郡。
东汉时(27—),汉光武帝改治县为东候官县,孙策分东候官县置建安、南平、汉兴三县,属建安部都尉府。三国(魏、蜀、吴)时,吴国(吴永安三年,年)分会稽南部建安,昭武(镇升为县)等十县置建安郡。
晋 元康元年()改昭武为邵武,又改邵武为邵阳,属江州(今江西九江)。
南北朝(梁、陈、隋)时(),分会稽南部建安郡,陈属建安郡,后属国州,又改为来州。
隋 开皇九年(),属泉州(今福州)。十二年改属抚州(今江西)。
唐 武德七年()邵武自抚州移属建州,辟邵武北分地置洋宁镇,辖光泽、鸾凤(亦名金凤)二乡。
五代 后周显德五年()洋宁镇改名财演镇,仍属建州邵武县。
宋太平兴国四年()升镇为县名光泽,邵武军.
元至正十三年(),邵武军升为路,光泽县属福建行中书省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改邵武路为府,光泽属福建布政司邵武府。
清顺治三年()8月,清军入闽,仍设府、县。光泽属福建行都司延建邵道邵武府。
民国二年()光泽县属建安道(建瓯);民国十七年(),撤建安道,设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建瓯),光泽属之;年建立县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三年()光泽县划归江西管辖,属江西省南城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又复归福建省管辖,属福建省建阳专员公署。
年2月17日光泽解放,属建瓯地区专员公署;10月,专区迁址建阳,属建阳地区专员公署;年5月建阳专区与南平专区合并,属南平地区专员公署;年9月,南平专区迁往建阳,属建阳地区革委会;年1月,建阳专区迁往南平,复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年1月,南平撤地建市,属南平市。
定期推送光泽本土→吃喝玩乐、商家联盟、资讯八卦、房产交易、招聘求职、婚介交友等诸多优质内容「广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