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全体会议的执行主席是:袁毅、罗志坚、符水俊、翁明亮、潘剑才、何光松、潘敏芳、黄洪章。大会由主席团常务主席、本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坚主持。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应出席代表人,实到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8时36分,罗志坚宣布:南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全体起立,会场响起雄壮的国歌。
市长袁超洪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顾年和“十三五”南平交出了怎样的答卷?立足新阶段,面对新征程南平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书写新的精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建设“大美南平”
︾一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对接落实中科院STS计划项目10个
●依托武夷学院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落实产业重点项目15个
●加快圣农、元力、南孚、永晶等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平台提升为产业(行业)共性平台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利用研究
2、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力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家
●力争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个
●力争“科技贷”放贷超2亿元
●发挥本地院校优势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个科特派服务团和专业服务队
●选派名科技特派员,打造50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积极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完善利益共同体、“科特贷”、风险投资等保障机制
二坚持做强实体经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1、推进产业链提升和产业基础再造●做大做强做优七大绿色产业,聚焦3个千亿、4个五百亿和5个百亿产业集群目标,把补齐产业链短板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和企业中●支持圣农向千亿规模,南铝、南孚、太阳电缆等企业向百亿规模迈进。●推动武夷山茶旅小镇、政和白茶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茶叶集散中心和交易流通平台。2、大力实施增产增效行动加快个年新增产值超万元的市级新增长点项目,以及个总投资超亿元的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力争重点企业产值增长8%。3、加快标准化园区建设●推进邵武氟新材料专业园、建阳经济开发区创业园二期等23个、总投资亿元项目建设●完善16个工业园区检验检测、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力争年度投资超50亿元4、着力强融合促转型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深化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滚动实施96项重点技改、80项市级“两化融合”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新增上云工业企业家。三坚持积极扩大内需,激发经济内生动力1、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建设
●加快推动武沙高速、上浦高速动工
●积极推进温武吉铁路、昌福(厦)高铁、浦松高速、武夷山机场迁建、区域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
●开展衢州至南平高铁项目规划研究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武夷新区芹口智慧物流园和光泽金岭仓储冷链、邵武公铁港多式联运等专业物流园建设,引进“四通一达”等知名快递企业在南平设立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集聚
●加强与北京东城、上海临港、深圳前海等合作,主动融入福州东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福州都市圈建设
●推进闽东北区域协作,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和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建设
2、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个
●落实领导挂点重点重大项目机制,全力推进项省市重点项目
●加速60个新基建和54个老基建重点项目建设
●抓好60个社会民生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实施个超亿元产业项目
3、加快消费扩容提质
●持续举办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性龙舟赛、郊野钓鱼大赛等品牌赛事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创新“旅游+”“康养+”新业态
●继续开展“全闽乐购”南平促消费行动,举办年货节、美食节和展示展销活动,激发消费潜力
●推进6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通过农村淘宝、线上直播等形式,带动优质产品卖向全国、全球
4、提升精准招商实效
●力争新引进总投资超0万元项目个,项目开工率超60%
●引导在外优秀乡贤回乡投资兴业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1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产业、绿色项目识别体系,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发展
●持续办好第二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
●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推进DRG付费国家试点;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推进建瓯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建设
2
深化推进“三项创新”
●提升“武夷品牌”价值力,建设一批集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电商于一体的“武夷山水”品牌园区,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溢价率
●系统推进、扩面提升“生态银行”试点,培育壮大“生态银行”公司,推动林、竹、水、田等资源持续利用变现
●加快发展“水美经济”,培育发展涉水新业态。力争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3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对标深圳、上海等营商环境样本城市,最大限度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进“一事一次办”便民套餐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市县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完善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4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通道建设
I
●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加快“万里茶道”申遗,推动闽西欧班列开通
●推进跨境贸易,支持竹木制品、绿色食品等重点生产性企业扩大出口
5
深化南台融合发展
●开展“台胞台商服务提升年”活动,提高“台胞台企服务窗口”、数字“第一家园”等平台实效
●推广“以台引台”招商模式,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武夷新区同心进口商品保税仓等项目建设
●推动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台湾青年团队参与闽北乡建乡创、工业设计研发等
五坚持推进城乡融合,统筹区域协调发展1、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以“水美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6大提升工程和10大样板工程
●启动国家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三城同创”,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
●全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月亮湾片区、赤岸片区、新岭片区开发建设。重点推进商务CBD、金融CBD、云谷二期、体育中心项目及市政路网建设,加快打造万达广场、武夷山水城等高端商圈和特色街区。加快武夷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园、武夷智谷软件园、教育培训产业园、智慧物流园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武夷新区与建阳区、武夷山市同城化发展
●持续抓好延平城区建设,坚持老城补短板、新城强功能,促进新老城联动发展
●加快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7大类城乡民生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县级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县级城区至少建成1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重点打造12个省级特色乡镇、个省级试点村,新建2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个乡村振兴项目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打造笋竹、粮油、茶叶、食用菌等4个现代农业百亿产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坚持加强生态建设,厚植绿色发展优势1
深化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和科学利用
●深化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完善并推广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经验做法。
●完善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一元碳汇”试点
●持续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全面推行林长制
●深化生态巡查监管治理,完善生态司法、生态仲裁模式
2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省生态环保例行督察反馈意见整改
●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
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森林赎买等改革,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推进48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
●总结推广光泽“无废城市”试点经验
七坚持发展成果惠民,加快社会事业发展1、着力促进居民增收
●突出调高、扩中、提低“三轮驱动”,实施城镇职工、农民、困难群体、高端人才“四大群体增收计划”
●实施高质量多渠道创收行动,拓宽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增收渠道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
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构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成补贴性培训2万人次
3、持续优化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0个。加快城区中小学扩容提质和优化布局,深化高中课改基地校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武夷学院创办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林职院、闽职院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健康南平”行动。医院和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血站等公共卫生服务平台以及重大疾控防疫项目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体系
●拓展完善养老事业,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市场,打造全国旅居养老基地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强化住房保障,推进连片棚户区、旧屋区和危旧房屋改造,开工建设保障房套;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新增市场化租赁房源0套,市本级中心城区新开工全装修成品房比例达50%
●全力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
4、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扎实做好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各项准备工作,提升历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古厝文化、乡村文化保护和利用水平
●发挥朱子、宋慈以及茶、建盏、建本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响齐天大圣文化等海峡两岸特色文化品牌
●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活动
●加快市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等文化设施建设
●加快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5、创新社会治理
●落实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完善信访“接管通”机制,拓展“闽事理”平台服务,扩大“无讼社区(村居)”覆盖面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提升平安建设“三率”水平
●全面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
来源:闽北日报(廖晨星/文、黄杰敏、陈可、伊凡、罗光耀/摄)制图:严数时、郭婷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