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古玩元素网」可快速 该窑产品主要特征是: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装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 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唐 寿州窑黄釉执壶说明:高18.8cm,腹部直径约10cm,口径7cm。
此壶整体看来似橄榄形。高18.8cm,腹部直径约10cm。直口有唇沿,口沿直径7厘米。其颈如柱,约占全器高度的四分之一,有一短流在腹上近肩处,与流相对的执柄为双柱形。内口沿有釉,腹内腔无釉,外壁近底足约三分之一处露胎无釉,釉下先施白色化妆土。外撇,平底,假圈足。底有三点支烧痕。此壶为唐代常见器皿,釉水较薄,青黄色,胎近土黄色,较为粗疏,烧结度不高,胎壁较厚,但因器型拉高,故给人的感觉丰满,而不臃肿,极为自然得体,大方耐看。
歙县竦口窑概述 位于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米处。皖南唐、宋民间瓷窑。烧瓷年代始于唐,盛于五代到北宋。 产品以青釉盘、碗、盏为主。少数釉色为青黄色或灰色。该窑烧制的青釉器物色调纯正,釉质细腻、滋润,光洁度较好,釉层薄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胎釉烧结程度较好。器内外满釉,仅足圈无釉。五代碗多大口、大足,腹部弧度小,有瓜棱及五瓣葵口的造型,釉色与浙江越窑、江西黄泥头窑接近,烧法也与江西所烧器物相同,都采用支钉垫烧。北宋 歙县竦口窑青釉双系窑变执壶说明:口径11.3厘米底径6.8厘米高厘米竦口窑始烧于唐,盛于五代及北宋而没于南宋。窑址位于安徽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因京九铁路正好从窑址穿越而过故原址现已无存。 五代、北宋时南方各地受浙江越窑影响,有许多地方性瓷窑亦纷纷烧制越窑类青瓷,竦口窑就是其中之一。该窑产品色调纯正,釉质细腻滋润,光洁度好,有细如牛毛般的小开片。火温高,胎釉烧结良好。一般器物均内外满釉仅圈足内无釉,通常以盘、碗、盏等生活用具为主要器皿。象本器如此完美无缺且还带有蓝色窑变之立件现在恐怕是万分难觅了。
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概述 位于芜湖东门渡村小镇,西距县城湾沚镇0公里。镇四周大都是圩田,仅西南方是属于敬亭山支脉的小丘陵,窑址就公布在这些小丘陵上,主要有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和小竹园六处。烧瓷时间始于盛唐,盛于晚唐、五代,终于北宋。特征: 1、器物有碗、钵、盏、灯、执壶、四系缸、双系小口瓶、缸、盆、各类俑、建筑饰件等。各窑所烧器物不尽相同,营盘山、康王山以烧注子、壶、罐为主;蛤蟆地则主要烧制碗、钵、碟等类器物;小竹园等专烧缸类器物。 、因当地瓷土矿含铁量较高,同时又羼和大量赭红色粘土,所以产品胎质为灰黑、铁灰等色,露胎处呈铁红或褐色。釉色以青黄、酱黄、酱黑为基本色调,由于釉料中氧化亚铁含量不同,少数器物出现青灰、青绿、酱褐色。器物施釉前先上一层乳黄色石灰釉,似化妆土,然后施釉。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王山发现一批印有“宣州官窑”款的宋代瓷罐残件,制作粗糙,似为酒器。古代文献有宣州窑的记载。至于东门渡窑与宣州窑的关系,目前意见不一,主要以下观点:一、从广义上讲古宣州境内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以及繁昌柯家冲、骆冲窑的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从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因为宣州窑是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窑场,是官办,而其他几处窑是民窑,以烧日用瓷为主。二、东门渡窑为民窑,钤“宣州官窑”款的器物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三、东门渡窑是早期宣州窑发源地之一,琴溪窑是宣州窑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的鼎盛期;繁昌柯家冲窑是宣州窑的晚期窑场。四、宣州官窑为地方官窑。究竟如何定论,有待于窑址的试掘及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五代 宣州窑白釉五葵口碟说明:高4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7.5厘米。绩溪霞涧窑概述位于绩溪县城(华阳镇)西北约公里霞涧村(又名花根村)南面的山坡及高地上。年发现,烧瓷时间为五代至北宋的民间瓷窑。 主要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及绿釉器。其中以青釉为主,器形有各式碗、壶、盘等,釉质细腻、滋润,釉层薄厚均匀,胎釉结合牢固,釉面光洁,有片纹。酱釉器质地粗厚,釉面光洁度较差。绿釉器有罐、盆等。在窑址上还采集到一些酱褐釉拍鼓标本,具有唐代风格。五代 绩溪霞涧窑青釉执壶说明:高3.3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7.5厘米。霞涧窑在今安徽省皖南地区之绩溪县,地处山区,距江西景德镇约公里,距产优质瓷土的祁门仅十数里。五代时此处即为越窑宋窑场之一,所产青瓷胎黑,釉色青黄,釉面较涩,不及越器之精美。
繁昌窑概述今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特征: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 、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A、平底内凹。B、圈足平切。C、圈足壁斜切。 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 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北宋 繁昌窑青釉双系盘口酒壶说明:高11.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5.7厘米。龙泉务窑概述在今北京市门头沟龙泉务村,故称龙泉务窑。属辽代瓷窑,主要烧白瓷,兼烧青瓷和黑釉瓷,产品碗、碟、杯、盘、盏托、瓶、壶、盂,还有葵口盘、折腰盘等。 因龙泉务窑与河北曲阳和山西浑源较近,所以产品的造型、工艺上都受到定窑和浑源窑的影响。 装饰技法上除光素无纹外,还有浮雕法。 产品有精致和粗糙两类辽 龙泉务窑白釉莲花托注壶说明: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通高17.7cm,注壶(口径3.7cm,底径7.5厘米,托碗高15.7cm,口径18.1cm,底径9.5cm)这件辽代白釉莲花托注壶,通高17.7厘米,注壶口径3.7厘米,底径7.5厘米,托碗高15.7厘米,口径18.1厘米,底径9.5厘米。胎薄,质洁白细腻。釉薄,积釉处白中泛黄,莹润光泽。注壶直口,长颈,广肩下折,上腹较圆,下腹微收,矮圈足。盖似覆杯形。顶为一小尖钮,盖面宽沿,盖口可套在注壶口上。壶折肩处的一侧有弯曲的细长流,另一侧有把手,安于壶颈中部与折肩处。把手的至高点堆贴一系饰。自壶肩至腹部分刻均等的阴纹六条,使腹呈莲花式。托碗形似六瓣莲花,微敛,腹较深,鼓圆。圈足较高,微外撇。此注壶造型优美别致,做工精细,系辽代白瓷佳品。年河北三河县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建窑概述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阳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目前日本所藏的几种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江西的吉州窑,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北宋 建窑黑釉金兔毫盏说明:高6.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4厘米漳浦窑概述漳浦位于福建东南部,境内高山、丘陵、平原兼备,河流充沛,海岸曲折绵长。东晋义熙九年建置绥安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漳浦县至今。 漳浦窑实际上是位于漳浦县境内的一批古代瓷窑的集合体。漳浦瓷器的大规模生产,是从北宋开始的,南宋达到全盛时期,两宋之间。北方政局动荡,政治、经济、文化南移,江西、福建、浙江成了中国陶瓷的生产中心,福建东南沿海以相对安定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优良的港口资源,各地方窑场纷纷崛起,一跃成为陶瓷的主要生产区,闽中出现了以德化为中心的陶瓷生产区和泉州为代表的外销港口,把福建推向了陶瓷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时仅漳浦县也先后出现了近十座有相当规模的窑场: (1)罗宛井窑,位于沙西镇北旗村罗宛井自然村,窑址分布于村北侧,金岗山南麓,面积约90000平方米,面对漳江入海处的对外港口下寨港。罗宛井窑的主要产品以碗、盘、盏为主,尤以碗的式样为多,也烧造杯口壶、葵口杯、大口罐,三足炉等器物,碗类常为深腹底,高圈足,足底深挖,葵口或敞口。采用匣钵仰烧,胎色白,质坚而薄,施白釉或青白釉,少量淡梅青、米黄、灰褐色,其釉层薄,满釉露底,多有开片。常见的装饰手段有划花、刻花。划花于釉面上用篾片划卷草、云纹、花瓣纹或篾点纹,碗外侧多划瘦长的莲瓣,少量印花见于装饰底心,器上下部划旋纹。 (2)竹树山窑,位于赤岭乡竹树村东侧,窑场分布在东西走向的公路北面六座山头,范围约长100000平方米,堆积厚达2米,公路边偶见窑床断面。竹树山窑的主要产品以碗、盘等生活用具为主,也烧罐、钵、壶、杯等器物。碗形主要为唇口,或敞口、圈足高矮并见。壶的产品种类较多,有杯口壶、喇叭口壶、小盘口壶、瓜棱壶等。杯式也极为丰富,常见有高足、莲瓣、葵口等,采用匣钵仰烧,环形堑饼,器物胎色灰白,质致密,釉色有青灰轴、青绿釉、梅子青釉,釉层较薄,满釉露底,不流釉或有小开片,碗、盘纹饰较少,壶类较多,有鱼鳞纹、瓜棱纹、莲瓣纹,一般采用刻花,刻划线条细长均衡,少量印花,所见的鹿纹印于碗心者。 (3)赤土窑。位于赤土乡西村东的小山南坡,窑址分布的范围东西约80000平方米,有九座窑床和堆积,保存得极为完好。赤土窑的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灯、盏、罐、壶和建筑构件等,其中较典型的有平底盆,产品的档次较低,采用匣钵装烧,其胎色灰,部分带有大量的陶质。釉分黑褐釉和青釉二种,青釉器主要为珠光青瓷,采用划花,器底印花,黑釉器多素面。赤土窑的器物外层多加施化妆土,匣钵几乎都有简单的纹饰记号,窑具上多见匠人的名字和纪年,采用的装饰手段多种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堆贴、釉下褐彩、多色釉并用、贴花叶等。尽可能地利用胎、釉进行装饰是赤土窑工艺成就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是,赤土窑已经采用了釉下彩的工艺;在施有化妆土的胎体上,用褐色带绿的颜料,画出柔软的草叶、双鱼、团菊等图案,外挂黄绿色的透明釉。目前所见最大宗的是平底盆,余均为不知器形的残片。 窑址上采集到的一件贴、刻花盖坛,在盖坛的腹中主纹饰区里,装饰了四组缠枝花纹,其中的花叶是用一种当地俗称为蒲姜的,长椭圆形,有粗钝齿的小灌木,将叶片粘贴在黑胎上,待施上化妆土后,再剔除叶片,形成白底黑花的效果。在器盖上也采用了这种工艺,在盖沿上贴数组各三至五片水萍叶,由于叶片是在胎土未干前贴上的,所以连叶脉也清晰地保留了下来。这种装饰艺术是全国目前仅见的。在胎土上贴木叶的工艺为古陶瓷史上,其效果与磁州窑的剔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工艺上则可与吉州窑的贴木叶瓷相媲美,大量采用的印花技术和风格,则明显受到耀州窑的影响。 (4)南山窑,位于南山茶果场北侧与赤岭乡交界处的山坡上。南山窑分布范围长约有300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青釉珠光青瓷,产品仅见碗、盆、杯、盏类。质量较粗糙,其胎灰白,质坚硬,半釉,釉色灰,或带绿,釉层厚,常流釉、聚釉,呈玻璃质,于胎体上划卷草纹、云纹、篾点纹装饰。 (5)石步溪窑,位于南山茶果场石步溪村西侧,窑址堆积分布于水库边小山坡的树林中,因林木茂密,标本采集困难,所见仅碗、盘、杯,也见有瓶类,其胎质灰白,质坚硬,半釉,釉色青灰,釉厚,呈玻璃质,不及底,刻划卷草纹,点纹装饰,器形较为粗糙,其产品装饰手段和年代均与南山窑相似。 (6)南门坑窑,位于绥安镇英山村南门坑自然村前,南面500米即为鹿溪,窑址分布于二座小山包上,大约在5000平方米。南门坑窑的主要产品为青釉珠光青瓷。其胎色灰白,多含砂,施半釉,采用刻划卷草纹、篾纹、篾点纹装饰,也见于碗底刻划吉祥文字,其中有刻“社”、“福”、“官山”者,应出自作为祭器的碗底。产品较单纯,所见有碗、盘、盏、小灯盏等,而以碗为主,也见有一个专门烧造小灯盏的窑床。 (7)仙洞窑仙,位于中西林场仙洞作业区,与长桥葛后,石榴东山相交界。窑址分布于一条小溪南侧,因修建公路桥窑床破坏,堆积大部分已被破坏,其分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仙洞窑的主要产品为青釉珠光青瓷,以“W”型匣钵装烧,所见仅碗、盘两类。胎灰白,釉层厚,内满釉,外不及底,修足粗糙,器内常划篾点、卷草和排条纹装饰。 (8)祖妈林窑。位于杜浔镇徐坎村北祖妈林水库库区,1959年建水库时发现并调查,现已淹没于水中。祖即林窑的产品为青绿色釉的珠光青瓷,胎骨灰,修胎粗糙,内外刻划卷草纹、篾点纹图案。主要产品为碗、盘等生活用具。 (9)碗窑坑窑。位于南浦乡美林村西北侧,南溪河道边的树林中。其产品主要是碗,盘类生活用具,施青黄色釉,以刻划卷草纹、篾点纹装饰,属珠光青瓷。 (10)石寨窑。位于石榴镇山城村石寨自然村南侧的小溪边,分布范围约500平方米。石寨窑的主要产品为碗、盘,也见有高脚杯,其胎色灰白,施青釉,釉层厚,开片,多流釉,素面,无纹饰,仅高脚杯见有旋纹,其烧造年代约为元代。 本概述由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王文径先生撰写。南宋 漳浦窑影青釉刻花碗说明:高5.9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5.6厘米泰宁窑概述 在闽西北泰宁境内,已发现窑下、东窑、西窑、灯盏窑等。宋、元时期瓷窑。 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瓷中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的球光青瓷和仿龙泉窑香炉;青白瓷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黑釉器物有小碗、白口碗。东窑为文献中记载的际口窑,但未发现其中提到的白瓷,明《八闽通志》、清《邵武府志》中都记载泰宁产白瓷,而且比邵武青云窑、建宁兰溪窑的白瓷精美。文献所记是否属实,有待于对窑址做进一步调查。北宋 泰宁窑酱釉窑变盏说明:高4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3.4厘米。浦城窑概述在今福建浦城,故名。 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德化窑概述 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特征: 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未完待续!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