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夏,暨大迁至建阳不久,侵占杭州、南昌的日寇向浙赣铁路沿线大举疯狂进犯,建阳是前线的后方,闽北交通要冲。当时,敌机除狂轰滥炸交通线和逃难军民,几乎每天窜至建阳上空,肆无忌惮地投掷炸弹扫射机枪。学校这时作出紧急决策:白天逃警报,晚上点汽灯上课。
“白天进山,晚上出洞”成为当时暨大师生普遍的生活节律。天亮起床后,同学们便把衣被藏至院子角落,吃完早饭,提着米饭和酱煮黄豆、带上学习用品也就开始了“逃亡”之路——进山躲警报。等到下午太阳下山,警报解除后,大家便拖着疲惫的双脚返校,取回衣物,吃过晚餐,迎接老师讲课。后来,学校为了学生逃警报的方便,在童游街北面山上修建了相当数量的防空洞。
建阳时期童游文庙校本部
防空洞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逃离环境,但同学们还得学会把握逃离时机,稍有不甚便会陷入危险。许杰教授在年赋诗追忆那段“上面飞机下面人”的烽火岁月,为了“跑警报”,他带着全家在旷野上奔跑,“有时钻草堆,有时干脆就趴在田野里。”就这样,大家度过了一天天“白天避炮火,晚上开‘夜车’”的生活。
宿舍:洗澡都不保密
在建阳童游文庙,暨大不得不改庙宇、祠堂以供教工和学生住宿。
建阳时期学生宿舍
当时的教工宿舍极其简陋,房子的墙壁用木质条板拼成,屋顶则由茅草筑盖,夏热冬冷,与天地同凉热。不久后,木质墙壁便因干裂而出现裂缝,邻家之间可互窥动静,甚至“连洗澡也不保密”。
学生宿舍也是由宗庙改建,但有些是新盖的茅屋,“毛竹作骨架,芦席糊泥墙壁,茅草、稻草盖顶”很好地概括了当时的住宿条件。宿舍的窗户是用毛边纸做成,极不透光,为增加透光性,同学们便涂以桐油。
伙食:几粒黄豆下饭
因为人口骤增,粮食奇缺,加上物价起伏,给暨大经费带来很大威胁,教育部下拨的经费(包括膳费),因战时交通不便而未能按时到校。学校经费应付艰难,“每日为米食奔波”。
学生生活被誉为“几粒黄豆下饭”,一些靠公费伙食过日子的同学,只能天天吃黄豆。这些黄豆是在蔬菜供应极少的条件下,何炳松校长设法搞到的,或佐粥,或煮汤,或下饭。
校长何炳松
因为食宿清苦,在同学们中间普遍流行一种“打牙祭”的说法,即一个月宰一次猪,每人分得半钵头红烧肉。个别家境宽裕的同学则可以去童游街上唯一的饭馆“宜园”吃饭;穷学生则没办法,只能买几个叉烧包解解馋。
后来,粮食部指令建阳县政府发放公米,暨大粮食问题才略有缓解。学校也设立合作社,收买空地种植蔬菜,自制豆腐等,改善师生生活。学生倡议并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自办伙食,每月一届,由同学代表轮流管理。
设备:菩萨像作模特
学校迁至文庙后,硬件设备奇缺,没有图书馆,书籍也很少,一些仪器还要跑去附近县大学去借,教学设备极其简陋。
记得刚到建阳时,由于转战搬迁,艺术科的教学设备、画具材料极为缺乏,大家只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没有做基本练习的石膏像,老师就带学生到寺庙去画菩萨和附近农民、铁匠、木工以及山沟里的畲族猎户;请不到人体模特,十多位同学只能轮番做模特儿。何校长很提倡这种就地取材的办法,他说:“希腊、罗马雕刻的多是神话中的人物,是洋菩萨,现在我们画庙里的菩萨塑像,作为基本练习,有何不可?”
年部分同学在校门口合影
1.暨南大学迁到福建建阳的时间是?
A. B. C. D.
2.“淫威下的大厦,不如自由冷庙”、“民主堡垒,革命摇篮”指的是暨大哪个时期?
A.南京薛家巷 B.上海真如 C.福建建阳 D.上海虹口
3.建阳时期,暨大师生普遍的生活节律是( )
A.白天进山,晚上出洞
B.教师、饭堂、宿舍三点一线
C.抗日民主运动与课业学习
D.白天劳作,晚上温习
4.年赋诗追忆那段“上面飞机下面人”的烽火岁月,为了“跑警报”,带着全家在旷野上奔跑,“有时钻草堆,有时干脆就趴在田野里”的教授是?
A.许杰
B.何炳松
C.郑振铎
D.潘天寿
5.建阳时期的校址是哪里?
A.防空洞
B.童游文庙
C.建窑
D.庵山
6.建阳时期学生宿舍由宗庙改建,但有些是新盖的茅屋,“_____________”很好地概括了当时的住宿条件。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B.古色古香,典雅舒适
C.毛竹作骨架,芦席糊泥墙壁,茅草、稻草盖顶
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7.当时有同学贴了一副对联在宿舍门口,上联是:“有睡万事足”,下联是:“无考一身轻”。反映出( )
A.该学生因为环境清苦,十分抑郁
B.该学生只求享受,没有上进心
C.该学生乐观积极,苦中作乐自嘲
D.该学生悲观消极,对未来不报希望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暨大师生为缓解粮食问题采取的措施?
A.设立合作社,收买空地
B.寻求附近省市的帮助
C.种植蔬菜,自制豆腐
D.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自办伙食
9.刚到建阳时,由于转战搬迁,艺术科的教学设备、画具材料极为缺乏,大家只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画肖像方法不包括( )
A.到寺庙去画菩萨和附近农民、铁匠、木工以及山沟里的畲族猎户
B.同学轮番做模特儿
C.画庙里的菩萨塑像
D.自己制作石膏肖像
10.被龚剑锋称赞:“从上海孤岛到闽北建阳,面对险恶的环境和重重困难,他始终坚持爱国立场,与师生互相砥砺,同舟共济,坚持办学,使暨南大学这所华侨高等学府岿然屹立,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为华侨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暨大校长是?
A.何炳松
B.郑洪年
C.胡军
D.陶铸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