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含义: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比喻为人行为光明,问心无愧。
与儒家慎独思想一脉相承,“慎独”:“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建阳四大名人:朱熹、蔡元定、游酢、宋慈。
朱熹(——),蔡元定(——),游酢(——),宋慈(—)
(朱熹)
(麻沙游酢文化广场)
(建阳蔡元定雕像)
(建阳宋慈雕像)
这四大名人都出现在宋代,其中游酢是北宋,其他三人是南宋,北宋(—),南宋(—),南宋,建阳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这与整个时代有很大关系,因为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因此整个文化、经济、政治都开始向南转移,因此建阳辉煌历史出现在南宋时期,出现了“图书之府”、“南闽阙里”、“东南洙泗”、“七贤过化”、“嘉禾之乡”等称号,出现了如建本、建盏、建莲、建锦、建茶等物产,出现了潭阳七贤、蔡氏九儒等大儒。
(蔡氏九儒像)
蔡元定,建阳蔡氏九儒之一,是蔡氏九儒的核心人物,是建阳蔡氏最伟大的先祖,海内外认蔡元定为先祖的有多万后裔,福建、广东等地建有“西山公祠”,蔡氏九儒:蔡发、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杭、蔡权。
建阳蔡氏是凤翔节度使炉公之后。炉公,字廷器,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卒于天福八年三月初六,寿八十九岁,葬于建阳麻沙排山。唐乾符五年登进士,任德州知府,再授东昌刺史,以守郡功加升凤翔节度使,以孙梅贵加赠少傅。乾宁四年(公元年),中原离乱、民不堪苦,就与妹夫刘翱将军及西河节度使翁郜,率领五十三姓入闽,任建阳县长官,他为政宽仁、屡巡劝农、兴学育才、甚得民心。天复二年正月择居麻沙镇北,为建阳蔡氏一世祖。“观县治之西七十里名曰永忠之麻沙,钟光岳之英、孕山水之秀,(唐)天复二年壬戌()正月初十日择镇北而居之,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焉。”(《庐峯蔡氏族谱》卷一,丙辰民国五年刊,第1页)
(入闽始祖唐长官蔡炉墓)
两家族蔡氏和刘氏在唐末来到麻沙,并繁衍生息,对麻沙成为历史文化重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百姓而尽地利,设书院而兴教化,置书坊而连天下,成就一方名镇。历史总是如此的神奇与巧合,多年后,两大家族都与朱熹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阳麻沙蔡氏大宗祠)
(建阳麻沙蔡氏大宗祠内景)
(建阳麻沙蔡氏大宗祠内景)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把儒家思想推到了第二个高峰,成为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后尚未有人堪与比肩。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祖籍是江西婺源。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
自古以来,与孔子一起在孔庙中享受国家的祭祀,是文人们最高的荣誉,在孔庙中一起与孔子配享的有四配(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有若、朱熹),79位先贤,77位先儒(胡安国、杨时、李侗、黄干、真德秀、蔡沈、罗从彦、陈淳、李纲、游酢)。蔡元定去世后,明嘉靖九年()诏蔡元定崇祀启圣殿,启圣殿在孔庙中,是祭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与孔子上五代祖先一起享受祭祀的有9人,除了“四配”的父亲,还有五人分别是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张载之父张迪,程颢、程颐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沉之父蔡元定。
(朱熹四大弟子)
朱熹正如他的号晦翁一样,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俗话说:人生四大幸事,四大不幸事,其中四大不幸事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少无良师,朱熹就占了三件,幼年丧父,14岁父亲朱松病故,临终将朱熹母子托付给崇安老友刘子羽;47岁,妻子刘氏病逝,刘氏是老师刘勉之的女儿,所以朱熹对妻子感情深厚,两人合葬于黄坑;61岁,大儿子朱塾去世,年仅38岁,朱塾去世后葬于莒口金山村。庆幸的是,朱熹的父亲朱松交到了好友,朱熹遇到了良师,刘子羽为朱熹母子筑紫阳楼,受学于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18岁贡生,19岁进士,24岁出仕。
宋绍兴间,刘翱九世孙浔州太守刘中创“樟塘书院”,与族兄刘子翚讲道其中,而朱熹亦从刘子翚讲学于此。其后人刘崇之、刘子寰等人俱在此受业于朱熹。
绍兴二十九年(),蔡炉第十世孙,24岁的蔡元定知道朱熹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讲学,就离开西山到五夫向朱熹问易,朱熹初次考询他的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即大为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从此朱蔡二人,政见一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终身相交相知,在学术研究上长达四十年,在四十年的交往中对闽学学派的形成,蔡元定,羽翼紫阳竭尽股肱之力,有超越朱熹的地方总是坦诚相告,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倾注于朱熹的书集中,所以蔡元定就成为朱熹学向中的重要讲论者,启发者、著述者和修订者。故有紫阳羽翼、闽学干城的美誉。
(武夷山五夫朱熹故居紫阳楼)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建阳市麻沙镇人。炉公十世孙,发公之子。南宋理学家、乐律学家,精通天文、地理、象数、乐律、兵阵、医药等,著有《大学说》、《易学启蒙》、《律吕新书》、《洪范解》、《皇极经世指要》、《潜虚指要》、《太玄指要》、《大衍禅说》、《燕乐源辨》、《八阵图说》、《字引经引义》、《阳符经注解》、《脉书》、《乞运节略》等。是蔡氏九儒第二代,嘉定三年追赠迪功郎,宝祐三年以孙蔡杭有功,赠太子少傅,宝佑四年再赠太子太傅,谥文节。宋宝佑年理宗皇帝敕建西山精舍,御书“西山”巨字石刻于西山绝顶。明嘉靖九年()诏蔡元定崇祀启圣殿,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颁赐蔡元定“紫阳羽翼”金匾。
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十一月十一日辰时(早上7—9点),生于建宁府建阳县麻沙镇蔡氏书宦世家。生而颖悟,异于常儿,八岁能诗文,十岁日记数千言。为了使元定有一个安静读书之所,父发在麻沙之东象岩山下构筑书屋,名曰:“显庆堂”,让元定在此专心读书。
(显庆堂所在地)
(西山陵园——蔡元定墓)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8岁,父发病逝,葬父于崇安县上箬之源。父亲对元定影响深远,导读读圣贤之书,传授天文、地理和象数易学,并诫以忠诚厚实、不求仕途、不干利禄,勉招杀身之祸。元定对父亲感情深厚,庐墓守孝三年,并谨记父训,终生不仕。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9岁,筑室西山绝顶,以野菜充饥,刻苦读书,遍览天文、地理、数学、礼乐、兵制等方面的书籍,并融会贯通。这为他成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打下了扎实基础。
(建阳莒口西山摩崖石刻)
(西山风光)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25岁,前往崇安县五夫里,执弟子礼拜朱熹为师,与朱熹结为师友。朱熹考询他的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大为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从此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相从四十年。
乾道三年丁亥(),33岁,秋七月,建宁府崇安县发生特大水灾,协助朱熹参与赈灾抚恤事宜。其间,创立社仓之法,并从府中拨米赈灾。
乾道六年(),元定35岁,协助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元定重上西山,设“疑难堂”,并在两山筑灯塔,悬灯想望,相约为号,往来论学解难。乾道六年(),蔡元定帮助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自己在西山书屋内设“疑难堂”。为及时联络信息,在西山、云谷山上构筑灯塔,夜间悬灯相望,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论学能难。元定每到朱处,朱必留他教日,两人对榻论道,经常通宵达旦。因此,“点灯为号相约,对榻穷研理学”成为朱蔡二人交往的一段佳话。蔡元定去世后,朱熹在给蔡元定的祭文中感叹道“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又相属以遵守。”真实道出朱熹与蔡元定在云谷,西山结下的情谊。时过境迁,尽管历史长河跨越了八百多年,但朱熹、蔡元定师生之间相互学习,锲而不舍,教学相长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推崇。
淳熙四年丁酉(),43岁,二月,择地建阳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协助朱熹葬其夫人刘氏(上年十一月病故)于此,朱熹亦以此安息地。
淳熙十年癸卯(),49岁,四月,协助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随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
淳熙十四年丁未(),53岁,正月,著就《律吕新书》。《律吕新书》全书2卷,上卷《律品本源》10章,下卷《律品辨正》10章。主要探讨音律中旋宫问题,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
淳熙十五年戊申(),54岁,秘书少监杨万里、太常少卿尤袤力荐于朝。杨万里称赞他:“性质豪迈,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刑于当时,著书立言足以垂范于后世。今之贤士大夫皆仰其道德之光,成人小子俱蒙其造化之力。”尤袤称赞他:“资禀颖异,克养完粹,守份安贫,有经世济物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朝廷下郡津,遣赴行在,坚以疾辞。
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58岁,朱熹迁居建阳考亭,元定也移家建阳后山,两地相距三十里,有船相近往来。
(考亭书院)
绍熙四年癸丑(),59岁,仲春望日,著就《八阵图说》。朱熹为《八阵图说》作序。秋冬,受朱熹之嘱托,由闽入赣,下衡湘,经襄汉,由荆入蜀,在道士高人出没的青城山购得著名的阴阳合抱《太极图》。朱熹把蔡元定购得的太极图置于所著《周易本义》之前。他所经历之处为长沙、衡阳、岳阳、常德、然后到襄樊、汉中、入成都,从长江顺流而下,到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绍兴(会稽)。朱熹《八阵图说?序》曰:此季通《八阵图说》所以有益于世也。但得书者藏于金柜,切莫乱传、慎勿妄动伪行者。天有宪,则学者当辅助朝廷,大显功勋,巩固山河而永久,定邦国以咸亨,振治世而隆兴,其专利于天下者,不亦大矣乎?绍熙癸丑仲春望日新安朱熹序”(《庐峯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四~六页)
杨慕震《创建朱子学的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云:“绍熙四年(年),他五十九岁时,离家出游,到湖北荆州、汉口一带,直达川、鄂边界地区。然后又沿江而下至南京,并到杭州等地。一来是为了领略祖国名山大川之胜;二来是遵朱熹之嘱:‘旁搜远取,巨细不捐’。到处搜集民间流传的‘河图’、‘洛书’及各种古籍孤本,为其学术论著补充材料。”“蔡元定在西游途中,于民间收集到了不少‘河图’、‘洛书’的样本,在川、鄂边地区又收购到‘太极图’(即现今看到的阴阳鱼图)。在带回福建之后,朱、蔡二人在经过仔细分析和挑选后,确定了数张,用在朱著《易经本义》和《太极图说解》的篇首,使众说纷纭的‘太极八卦图’,从此规范了下来,并第一次在一《周易》的著作中同时出现。”(《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2页,第35页)
庆元二年(年),元定六十一岁,权奸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禁”,指道学为“伪学”,把《四书》、《六经》定为禁书。诬奏右丞相,赵汝愚以宗室谋邑祐累被罢相,贬到永州,当时许多大臣都上奏救赵相,而被列入“伪党”五十九人,朱熹认为自己不应沉默,就起草上疏数万言,陈述邪奸诬奏之祸,以救丞相之冤,众弟子以为此必招祸,朱不信,元定劝朱不要上流,朱熹默然,取回奏稿焚之,免遭更大的祸患。
庆元二年(年)十二月,朝庭下诏禁“伪学”。朱熹定为“伪学魁首”,去职罢祠乞行建阳。元定以“佐熹为妖”罪名,被流放湖南道洲,对门生刘砺曰:“化性起伪,恶得元罪。”
庆元三年(年)正月,编管道州命下,元定闻知,不辞家即就道,朋友们劝他缓行,元定曰:“获罪于天,天可逃乎。”从建宁府城起,经过建阳考亭,朱熹卒门生数百人在赢州桥头靖安寺饯别。在座的人伤感落汨,元定却不异平常,赋诗别友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表达了他对艰险行程和残酷打击,仍不放弃理学观点的坚定信念,朱熹叹曰:朋友相爱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谓两得之矣!”
(建阳考亭浮桥)
在谈话中,朱熹提出著《参同契》的疑难问题:元定解答如流,在场听者无不钦佩,朱蔡两人回首平生,友情,依依不舍,下午朱熹送元定到马伏同宿于寒泉精舍。
这天夜间,两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四目相视,两心相印,知音别离,是人生感受深切之时,虽无声而胜有声,沉默已久,两人还是共同核定“参冈契考异”一书,通宵达旦,早餐后,才挥泪惜别,仗履步行三千里才到湖南道州,舂陵贬所。
元定第三子蔡沉和门生邱崇陪侍至舂陵之后,父子学生仍闭门读书,并在堂上挂一个“愆”字,以示自讼之意。道州远近人士,久闻元定名声,纷纷登门求教,常常挤满书屋内外,参军王堿有政才,耻笑学生,一曰遇见蔡沉,向沉问教,始知其学间渊愽,遂叹相见之晚,次日拜元定为师,当时有些好心从劝说:“获罪之人,当闭门谢客,以免再生是非。”元定说:“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他虽身患疾病,还是抱病授徒不倦。
庆元年间元定公撰著“脉经”,元定公登西绝顶之后,除读父书和三氏之说以外,还愽览群书,记住父亲蔡发曾经教导“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医药。”深究父书地理之学,又从实践中精细堪舆之实导向,曾为朱熹父子、妻、母及其自己墓地都选得十分成功,常年还受到海内外堪论舆学家好评,都异口同声地说蔡元定是他们的的祖师爷,在医学方面也深有研究药理、脉理、医理、内经、难经,在被贬道州期间,因当地气候恶劣,常年抱病,以亲身体验研究撰著“脉经”。此书在国内久失其传,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从日本内阁文库,找回脉经等选本,将在再版蔡氏九儒中选登。西山公在贬所中又完成了堪舆巨著《玉体真经发挥》共四大册。
庆元四年()八月初九,蔡元定在贬所病危,临终写信给朱熹:“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数穷命薄,听教不终。”这成为蔡元定的绝笔,书毕《别晦庵书》即逝,年六十四岁。在精神顿挫与窘病困境中郁闷离世前,蔡元定魂归三千里外建阳的寒泉精舍与西山精舍,灯台的明灭,相聚研讨与解难,在弥留之际回放,遗恨不能再归故里与晦庵先生对榻讲论。
蔡元定贻书训诸子:“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又说:“步步守着仁义礼智信,可传子孙。”蔡元定的贻训不仅是千古传诵的名言,更是“慎独”的典范,成为建阳蔡氏后人的祖训。
守臣上奏,旨许归葬,儿子蔡沉历经近六十天的艰辛,扶柩三千里以还建阳,于当年十月初六日葬于崇泰里(今莒口)后山上布村翠岚山之源。
(蔡元定墓)
蔡元定的去逝,使得朱熹如伤手足,痛心疾首,三撰祭文以哭。“呜呼!季通竟弃予而死耶,其心胸宏大如此而止藏此山中耶!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而又相属以遵守。不期君有舂陵之行,泪别两秋,忽承手书以寄予,时以师道未立而忧,是予耿耿其不寐,怅怅乎其何之?曾未几时,讣音果至,相向长号,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呜呼吾道其终穷矣乎!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天生是人也,果何为耶,将以斯文之教传之也,抑或天未欲平治天下耶?”朱熹大书“有宋蔡季通之墓”的碑文,并编写两人数十年往返讲论的书札《翁季录》,以此纪念四十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之手足情。朱蔡的惺惺相惜,八百余年流芳儒林。
在道州,蔡元定有心解《易》《春秋》,又有学者久失其传的《洪范之数》,但未及论著。身有疾患并待罪在身,蔡元定料想自己已无力著述,“生死不可期”,便定下三子各人承传家学:“渊宜绍吾易学,沉宜演吾皇极数,而春秋则属沆。”后来,三个儿子遵父命,用十年功夫,蔡渊著成《周易训解》,蔡沆著成《春秋五论》,蔡沉著成《洪范皇极》,又受朱熹委托著成《尚书集传》,为元明清三代之“标准”教科书,三子所著之书都进入“四库全书”,建阳蔡家被后世称为“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生前,朱熹曾将蔡元定与著名学者张栻相提并论,给予高度评价。蔡元定客逝他乡后九年,皇帝奋发英断、诛侂胄,治乱政。朱熹学生,蔡元定好友真德秀,出任参知政事,与同仁一直极力为理学翻案,朱、蔡冤案逐得昭雪。嘉定三年(年)皇帝诏赠蔡元定迪功郎,谥文节。宝祐三年五月初六日参知政事蔡杭向朝廷进祖父所著的《律吕新书》,理宗皇帝看后十分满意,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蔡杭刻石于西山龙头岩上,同时御书敕赐“庐峰书院”、“西山精舍”,塑绘朱文、西山二贤对榻讲道神像。宝祐三年、四年以其孙蔡杭的政绩,理宗皇帝三次赠官,初赠太子少傅,再赠太子太傅,加赠少傅。明嘉靖九年(年),世宗皇帝诏蔡元定崇祀启圣王庙。清康煕四十四年(公元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额。
麻沙八景诗
岱峰夕照
望断高峰眼不花,个中彷佛认人家。
情知一样青山色,才有斜阳景更佳。
(麻沙岱峰夕照)
烟两花村
堆螺迭翠耸奇峰,花柳村村绿间红。
不有翠微翁说破,谁知春在两烟中。
灵岩山色
山染烟光弄晚岚,几多碧色映寒潭。
篆烟销尽金炉冷,云满岩前月满庵。
(麻沙灵岩山色)
祗园溪声
桥枕东流路透西,桥边梵刹亦幽奇。
人来问道不须问,祗听溪声悟佛机。
松岗夜涛
万项云涛轰怒雷,更深好梦遽惊回。
老松本是无声物,恰值风从天上来。
莲湖晚风
湖面花开映绿波,当年曾听采莲歌。
垂杨拂地云临水,举目令人感慨多。
武陵桥月
长虹倒影蘸清溪,掩映银蟾景绝奇。
题柱惜无人继志,览今思古强吟诗。
(麻沙武陵桥)
象岩晴雪
风卷寒云收晓晴,岩岩白石自天生。
远看似雪还非雪,有物元来是混成。
“西山千仞兮清潭一曲,先生永存兮过者其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