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周永金:
在盏中追寻他的“浩瀚星辰”
闲暇之余,周永金喜欢漫步山林间寻找灵感。
永金曜变(受访者提供)
灯光下,曜变盏釉面上斑点内黝黑,如宇宙“黑洞”般深邃,斑点外光晕环绕,五彩斑斓。斑核外环绕着彩色光晕,随着光照角度的改变,变幻出梦幻般的绚丽色彩。
斑点大小错落,分布自然。天然釉色由深蓝至浅蓝过渡,如宝石般闪耀,无比奇特。看到这里,我们才理解,为何日本人用“碗中宇宙”来形容曜变天目碗里的耀斑——一碗遍布宇宙星辰,让人瞬间跌入浩瀚深邃的星空。
在周永金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他复原的曜变建盏。这几只建盏,严格按照宋代曜变建盏的胎质、器型、釉色、工艺等进行精心复烧仿制,作品造型准确,工艺精湛,华而不炫、贵而不显,宋意盎然。
年近七旬的周永金,是建阳区水吉镇人。
水吉是著名的建盏之乡。这里,一代代制盏工匠孜孜不倦地研究、烧制……周永金便是其中之一。
没有教材,没有课堂,有的只是实践,“黑瓷秘诀”就这样口口相传延续至今。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年,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和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建阳瓷厂恢复了对宋代兔毫釉的研究,当地热爱黑瓷的人们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周永金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投身其中,开始了与建盏的情缘。
在经过不断的走访、讨教业内知名师傅,研究建盏釉水的配制及烧制技艺,无数次的试制之后,他复制出了古代建窑建盏兔毫盏和油滴黑釉瓷,并创办了永铭建盏。周永金坚持古法柴烧,烧制出的兔毫、油滴、鹧鸪斑等佳品,倍受收藏家青睐。
一个偶然的机缘,周永金听说了曜变盏的故事:宋代建盏中最为名贵的便是曜变。宋代曜变传世品凤毛麟角,那时起,周永金便决心一定要复原出曜变。
然而,做成这件事谈何容易?
自19世纪至今,有无数匠人争相摸索曜变形成工艺及原理,但由于掌握烧制曜变釉的工艺规律相当困难,烧制条件复杂,故被公认为成功之作的极少。
与其他地方的匠人相比,周永金有一项天然的优势——水吉。而水吉是建盏原料所在地。没有水吉当地所产、含铁量很高的红棕色粘土制成的铁胎,便也就没有一物万象的曜变盏。
因此,无论是复原曜变技艺,还是日常烧盏,周永金一直要求自己要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所用黄泥、粘土、釉石、草木灰、松柴等,都必须是水吉当地所产。在他看来,只有家乡的土和水制成的素坯,才能在一片炙热下产生美妙而神奇的蜕变。
曾经,为了寻找合适的釉石,他几乎走遍了水吉镇的大山。因当地天气常年潮湿,山路难走,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山崖,在采集样品时出过不少险情。家里人常劝他不要去这么危险的地方,但他始终不甘心:“合适的釉石肯定在人少处”。正因为这份执着,他最终在离窑址十几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想要的釉石。
制盏的每道工序,周永金都亲力亲为。他说:“选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这十几道工序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了几代人不断尝试,改进的成果。”
烧制建盏的过程耐心而又虔诚,在窑内高温焙烧的过程中,通过瓷与火的碰撞,无数次的烧制,成功率不足百分之一甚至更低。关于这一点,周永金深深地明白:没有千锤百炼的失败,何以窥探曜变之秘?
除了日常生活,他几乎每天沉浸在泥与火中。终于,经过近十年的反复试验,他成功了。
周永金半生钻研建盏,但他崇古却不“泥古”,也积极拥抱新鲜事物。配合建阳建盏直播团队,近两年,他尝试在网络上进行直播,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如今侃侃而谈,他不仅用作品,也用人格魅力吸引了不少“铁粉”。
一抔泥土,塑造成器;一份技艺,坚守半生。如今,周永金的三大曜变作品获国家版权局认定,建盏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世界遗产工艺美术金狮奖,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获评一级陶瓷高级技师。近日,他携作品受邀录制央视财经频道《一槌定音》栏目,获节目组专家一致好评。
周永金说,自从在龙窑旁第一次开始了泥与火的碰撞,自己一辈子就只做了这一件事。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这位七旬老人的愿望很质朴:希望后辈也能永葆对建盏的热爱与初心。
作者:□本报记者卓茹茵朱昕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