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盏是建窑建盏中的珍品,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并且为宋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在宋代诗词中常有记载。本文介绍鹧鸪斑建盏的由来与历史、烧制工艺以及审美价值与匠心,谈鹧鸪斑建盏斑纹的独具特色与文化底蕴,黑釉彩斑尽显建盏器物之诗情画意。
鹧鸪斑;建盏;油滴;斑纹
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窑址位于福建南平建瓯,已经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盏以黑釉为底色,可观赏茶叶于冲泡过程中泛起的泡沬,迎合宋代斗茶的时尚,成为宋代文人雅士追捧的茶具。鹧鸪盏是建盏中的一种,因其有鹧鸪羽色斑驳的釉色表现而得名。宋代建窑生产的鹧鸪斑建盏,是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流行的茶具之一。一、鹧鸪斑的由来与历史鹧鸪是常见的中华鸟种,其状如石鸡,更为俏丽,黑黑的体羽上点缀着一块块卵圆色的白斑,下背部和腰部布满细窄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部羽毛为黑色白斑,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众多,宋词中便有词牌名为《鹧鸪天》。文献中常见“鹧鸪斑”一词,如陶谷《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方舆胜朗》记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僧惠洪诗中写道:“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诗中赞曰:“鹧鸪王冕运输宇,兔毫瓯心雪作泓。”目前在陶瓷界,对于“鹧鸪斑”的认知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也有认为,年出土于水吉池中村原瓷厂的“珍珠斑”盏就是“鹧鸪斑”;还有学者认为,“珍珠斑”为“正点鹧鸪斑”,“油滴”为“类鹧鸪斑油滴”,“曜变”则为“类鹧鸪斑曜变”。此外,有观点认为,“鹧鸪斑”是江西吉州窑的风格;还有专家研究发现,鹧鸪的背部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胸部为“白点正圆如珠”,建窑出土的“珍珠斑”与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如出一辙,其斑纹更具立体感。建窑自元末湮灭以来,工艺失传,鹧鸪盏的烧制工艺一度成为千古之谜。上世纪80年代,建盏工艺得以恢复。随着近几年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以及对建窑的深入研究,趋于一致地肯定了宋代建窑曾烧造茶家珍之的鹧鸪盏。二、烧制工艺建盏的底色黑如夜空,釉面花纹有如隐秘夜空的斑斓,如星辰、流星、流霞、动兔、鹧鸪,呈现红、紫、金、银、白、黄等自然之美,线条流畅,外型简约,口感滑腻,适合品茶。建盏,其制瓷的陶土含铁量高达8%左右,适宜烧制出黑色釉面的瓷器,再依靠窑变形成釉面结晶纹,产生兔毫、鹧鸪、银星、油滴、曜变等丰富精美的图案。鹧鸪斑建盏因其斑点色纹分布不同,一般认为可分为三种:正点鹧鸪斑,圆形或卵圆形斑点,呈纯白、银白、卵白色,斑点较大,分布较疏朗而错落,尺寸、外观与鹧鸪黑底白斑的胸毛神似;油滴鹧鸪斑,斑点大小不一,呈灰褐、银灰、黄褐诸色,分布或密集或疏朗,状如沸腾的油滴,又似油珠滴落水面熠熠生辉;曜变鹧鸪斑,斑点广布于杯盏内壁,排列无序,形状不规则,外壁隐约可见微弱青紫色光彩,这种光彩是从杯器表薄膜状的黑釉表层中闪耀出现的,能随目光所及而移动,被称之为“神秘的光芒”。流传至今的古代建窑鹧鸪斑盏凤毛麟角,原因在于技术层面上,建窑鹧鸪斑盏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要先在黑釉盏上过釉,然后采用点滴成斑点状,再入窑经—℃煅烧,因斑釉的成釉温度略高于黑釉,温度过高则斑釉融化脱落,生烧则无法附着,所以能出现器色完整的鹧鸪斑盏很少。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鹧鸪斑盏残片,底足印刻“供御”字样,可见正点鹧鸪斑盏的皇家属性。鹧鸪盏的形成机理可概括为浮萍机理。原理为:釉经℃左右的高温煅烧,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富铁的另一相从釉主体相分离出来,在表面张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于釉表层面,随着烧制过程的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聚集越来越多,形成液相小滴漂游于釉面之上,随机而遇,三五成群,聚合抱团,团越聚越大,则液相小滴也就越多,而这些液相小滴仅仅相挨却不相融,宛若一叶叶青萍浮靠一起。经一定程度的煅烧后降温冷却,冷却过程中当釉主体相的性质、温度与气氛等环境条件适合聚合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一滴油滴。在近碗口部位与靠底足部位釉的厚度不同,其釉的主体相性质就不同,由于釉的高温流动性大,靠底足部位釉厚处较难形成油滴。另外,还原气氛直接影响铁元素的比值。还原气氛淡,则斑点偏黄;还原气氛浓,斑点则呈现银色或者偏蓝;还原气氛过浓,因铁元素过多,熔剂作用过强,聚合团又重新熔入釉层中,便析不出晶体。当还原气氛适中,且析晶温度与时间合适,满足氧化铁微晶的晶面要求,使其能够有规则地平行于釉面排列时,其形成的油滴便呈现镜面反射的现象。构成物质与形成过程决定了斑纹,如兔毫、油滴、曜变其斑纹的构成物质是灰釉中铁氧化物析出的晶体,形成过程是釉质经炉窑煅烧而天然形成的,这才使得建盏具有艺术审美的特性与鉴赏价值,体现建盏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三、审美价值与匠心藏于深处的美可探抵人心。万籁俱寂的黑夜,静默幽然,唯星辰闪烁,光影柔和。犹如建盏,斑驳点点,盏盏黑釉中,炫彩点缀,散发出神秘的光芒。鹧鸪斑建盏因其或金、或银、或彩的斑纹变化万千,被誉为建窑珍品。色泽、明暗、层次不同的鹧鸪斑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到千年之前,在灼灼不熄的窑火中,观建盏影影绰绰,幻化出独一无二的纹路、色泽。千年前,它是皇室贵胄、文人大夫的掌中宠器;千年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成为街头茗战、逗趣赏玩之心爱器物。一花一世界,一盏一桃源。鹧鸪盏的奇妙之处在于:虽也凭借匠心与巧技,但其斑纹皆为陶烧制过程中天然形成,釉于炉窑淋漓尽致地发挥,幻化出独特的斑纹,万千变化、绚丽多彩,可遇而不可求。每只盏的纹路都不尽相同,其斑纹难以掌控,举世无双,各具特色。在窑火中领略宋人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闲雅意趣,追寻心中艺术的桃源之境。在仿古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经年尝试,钻研宋建盏之古法意蕴,更加注重胎骨之厚重,含铁量之高,器型之流畅,釉面之温润,釉光之澄澈,让古韵之风更加浓郁。鹧鸪斑建盏中金油滴可谓是极其珍贵的品种,在宋代建窑中也是极品。制鹧鸪斑盏,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工艺,以黑釉为底色,突破传统油滴建盏的局限,把窑变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斑纹更加炫丽多姿。金油滴建盏,呈现于釉面之上的是在传统黑釉和窑变基础上创新而出的金色结晶斑,从顶部看,全盏宛如一朵盛开的金菊,绚丽斑斓,美轮美奂;又犹如金色的羽毛散翅而发,如凤凰于飞,富丽典雅。在宋瓷古朴端庄和宁静淡雅的神韵中,金油滴好似盛开的朵朵金色花卉,富丽堂皇,把宋代的审美意境以现代的视角构建与升华。蔡襄在《茶录》中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盏作为器具,其功能性在于品茶,遵循古法而制,符合茶道的精髓。茶遇盏生香,盏器壁孔比青白瓷器更助于软化水质、激发茶香。其胎质厚重,可烘烤加热;保温性好,可防止茶汤变质,便于长时间观察茶色,且不易残留茶垢,易清洗。其釉含铁量高,在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铁离子,为人体所吸收,防止贫血,具有杀菌和提升口感之效。其大敞口器型贴合了沏茶过程中的微妙需求,本身的艺术美感,使品茗者能够感受盏中奇观。建盏使用越久,越有“活力”,会焕发不同的光彩,美妙无穷。茶具与茶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品味,珠联璧合。建盏艺术,简素为美,建盏简洁的器型与变幻万千的斑纹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作为宋瓷代表的建盏体现了宋代人饮茶文化的需求与审美品位的视角,留下了许多赞美建盏的传世诗作,使建盏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价值。当下建盏器物依然让人爱不释手,因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人的艺术审美和心灵需求亦达成了契合。学艺不难,难在用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建盏的烧制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遭遇过无数次的失败,而在失败中技艺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并且不断收获美的意外惊喜。建盏是土与火高度结合的艺术,原始的胎土,经匠人之手和烈焰的炙烤,斑斓炫彩,变幻万千,奇妙无穷,开出巧夺天工的“匠心”之花。所谓“匠心”,是一份追求,亦是一种心态,在尝试中传承与创新,为“匠心”之作,认真制盏,展现茶具之诗情画意。[1]奚边.匠心,是等待一千三百度的升华[J].东方收藏,(10):44-47.
[2]翁书杰.建盏:入窑一色出窑千变[J].艺术市场,(06):74-77.
[3]李军.鹧鸪斑中吸春露能解红颜入醉乡[J].华北电业,(05):88-91.
[4]李达.论鹧鸪斑建盏[J].陶瓷学报,(02):97-+.
[5]李达.鹧鸪斑建盏仿制及形成机理探讨[J].福建轻纺信息,(12):3-6.
[6]毛晓沪.建盏鹧鸪斑新探[J].收藏家,(02):38-40.
孙福昆简介:
男,年生于陶瓷世家,从小酷爱陶瓷制作工艺,建窑建盏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现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福建省陶瓷工业协会副会长、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南平市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建盏品鉴专家、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建阳市芦花坪建盏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从事建盏研发20余年,作品多次获得各大奖项。
来源:东方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