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祖先是什么时候迁入建阳的呢?
始迁祖,后世谓最初迁居之祖为始迁祖。
那么,我们家族的始迁祖是什么时候迁入建阳的呢?
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移民潮
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公元3年,匈奴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怀帝,中原大乱。永嘉十年,刘曜(yào)攻陷长安,俘晋愍(mǐn)帝,西晋灭亡,史上称为“永嘉之乱”。
早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就已经战火纷飞了,有一些大家族为躲避战乱,于永嘉二年(公元)开始大规模的入“闽”,成功躲过匈奴大军的残害。其中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史称“八姓入闽”。这八姓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
说明:西晋至齐梁间(公元年~59年),建安郡(今福建省)分为建安(郡治在今建瓯)、晋安(郡治在今福州)两郡,属扬州管辖。
盛唐“征伐闽越,开漳治州”
公元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领名府兵、23员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随后,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府兵及军眷多人举家而来。
这一军事行动,就有近百个姓氏迁入福建,繁衍生息。当然并不是所以的军人都可以名留青史。
宋代《开漳世谱》(槟城刊印)记,随从陈政入闽有许、马、李、朱、欧、张、沈、林、卢、刘、涂、廖、汤、郑、吴、周、戴、柳、陆、苏、欧阳、傅、司马、杨、詹、仲、萧、胡、赵、蔡、叶、颜、潘、钱、孙、魏、韩、王、梁、何、方、庄、唐、邹、丘、冯、江、石、郭、曹、高、钟、徐、汪、洪、章、宋、陈共58姓。外还有黄、曾、薛、蒋、瞿、翁、柯、余、姚、罗、施、卜、韦、弘、危、麦、耿、上官、谢9姓。这批人不仅是戍守闽南核心力量,而且是在泉、潮、漳创业开基的基本力量。并记有名字。还有妻眷姓氏:司空、种、宁、翟、甘、姚、邵、尹、尤、阴、狐、金2姓,合为70姓。
说明:
、唐景云二年(7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建州、泉州、漳州、潮州之名首次出现。
2、唐开元十三年(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之名首次出现。
3、唐开元二十一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唐末“三王入闽,鼎建闽国”
公元年,河南光州固始县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乡民人从义军入闽。统一福建,鼎建闽国,史称“开闽三王”。“三王”在世治闽四十一载,广施德政,保境安民,治发闽疆。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荣景象。
据《随“三王”入闽诸姓考》记载,有67姓王、陈、林、刘、李、吴、郭、谢、郑、周、张、黄、许、杨、苏、邹、詹、薛、姚、董、沈、程、严、柯、高、卢、蔡、萧、施、吕、孟、连、湛、虞、庾、袁、戴、庄、邓、方、侯、余、雷、蓝、钟、洪、唐、曾、康、彭、江、卓、马、何、孙、缪、阮、赵、朱、廖、傅、韩、赖、包、蒋、关、骆。
说明:
、五代十国时期(年—),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2、殷国,国土为将乐、昭武(为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建阳、建安、浦城五县,加龙津(今延平区)则为六县,都城在今建瓯。
两宋之间“靖康之耻,建炎南渡”
靖康之耻:公元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此时,又有大量姓氏入闽。
说明: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闽西龙岩、三明一带)、南剑(今南平)六州及邵武、兴化(今莆田)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当代千人以上移民潮
年,建阳县垦务所,接收来自永泰、莆田、福州、长乐、尤溪和宁德等县,计人,分配到吕屯、华溪、后山、胡巷、将口、回潭和回瑶等地垦荒。
-96年间,山东民工人,莆田、仙游民工余人,上海支闽民工人,来建阳参加林区建设。
年,古田移民人迁入建阳农村安家落户。
年第二批古田移民户人到建阳,分别安置在城关、莒口、长坪、将口
年,莆田移民人,到建阳县农村安家落户。
说明:
、民国初期,建安、瓯宁合并为建瓯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
2、年,分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汉城)、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入崇安。同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年,三元、明溪两县合并为“三明”作为新建县,即今三明市区。
3、还是年,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当时的水吉县本来是建瓯县的第一大镇水吉镇。年,水吉撤销县制,部分划归建阳,置回龙区、郑墩区、小湖区及水吉镇。部分划归建瓯、浦城。
建阳姓氏始迁祖
0游氏游匹(生卒年不详),一云字五丈,别号金玉。据游氏族谱记载:唐咸通年间(—),游植、匹兄弟二人自任城、颍州徙婺源后徙入闽。
游匹经建阳长坪富垅,娶虞氏女,遂居长坪。是为(福建)北支游氏始祖,后人尊称为“五丈公”。
游植(生卒年不详),广平任城人。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乐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是为(福建)南支游氏始祖。
其后裔游复、游醇、游酢(有程门立雪、载道南来两个故事)、游九言、游九功都是著名理学家。
02朱氏朱松(一43),字乔年,号韦斋,安徽婺源县人。北宋政和八年(8),任政和县尉,偕家入闽。其子朱熹于92年定居建阳考亭。
朱熹第二子朱埜(yě)后裔居考亭。年朱熹第三子朱在迁建安紫霞州,其后裔又迁邵武。南宋末年,朱熹四世孙朱潜举家定居高丽(今韩国)。
早在唐末,建阳雒田里(今将口、崇雒一带)就有姓朱的人家,为保卫地方安全,朱邦式率领乡人抵抗农民起义军战死于洪山,后人在崇雒街建洪山寺祭祀他。但因为朱熹为儒学集大成者,名声太盛,所以建阳朱氏以他为荣,多附会之。
03刘氏福建五忠刘氏来自长安,他们都尊唐朝末年的光州大都督刘楚为入闽始祖,是在唐朝末年迁徙入闽的。
刘楚偕其弟存、冕、在入闽。公元年,刘楚次子刘翺(定居麻沙)镇守建州,后偕妻兄蔡炉(麻沙)、妹夫翁郜(莒口)、弟刘翔(五夫)、刘豳(马伏)择居建阳。
刘翺(áo)(—),有刘翱禁溺,全城活命二则故事。其后裔刘颌,收峒冦有功諡忠简;刘纯收邵寇封忠烈;刘韐諡忠显;刘子羽諡忠定;刘珙諡忠肃;世号五忠刘氏(五忠堂)。此外,还有刘子羽、刘爚。
麻沙渡头为唐代刘翱卜居地,据载其手植樟树“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南宋绍兴年间,刘翱九世孙刘中在此创办“樟塘书院”,与族兄刘子翚讲道其中。刘子翚既是朱熹老师。
04蔡氏蔡炉(—),字廷器,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乾宁四年(年),为躲避中原战乱,同妹夫刘翱及西河节度使翁郜入闽,任建阳县长官。见建阳麻沙山水之秀,于唐天复二年(年)正月择麻沙镇北而居,为建阳蔡氏一世祖。
其后裔有蔡发、蔡元定、蔡渊(注解《周易》)、蔡沆(注解《春秋》)、蔡沈(注解《尚书》)、蔡模、蔡格、蔡杭(副宰相)、蔡权,有“五经三注第四世九儒家”的美誉。
据建阳蔡氏族谱记载:蔡炉十二世孙名蔡茂隆,其次子蔡十郎在长乐蔡家园入赘柯氏独女谷英,生5子。长、三、五儿子承蔡家祀;次、四儿子承柯家之祀。按时间推算,柯蔡同宗约从南宋绍兴年间开始。
05翁氏翁轩(生卒年不详),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年)官朝请大夫,后来迁官入闽,被朝廷派到闽州任刺史。为翁姓入闽始祖。
翁郜(生卒年不详),字季长。唐昭宗朝(—),官至尚书左仆射、河西节度使。朱梁篡唐,耻事二姓,因其祖父、父亲均曾在闽为官,知其地偏僻可避乱,乃于五代时携家自长安迁居建阳,后裔衍于闽北。
乾宁年间进士翁承赞(—),后梁时于福建仕宦,官至闽王之相,从此落籍福建莆田,后裔衍于闽中。翁承赞是翁郜亲侄子,翁承赞是莆田竹庄村人,居于新厝镇。
06周氏周枢(—),字仲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唐乾宁四年(),随刘翺、蔡炉、翁郜入闽择居建阳马伏。是为建阳周氏始祖。
周浚(生卒年不详),周敦颐孙,任浦城教谕,定居浦城。其十七世孙周梓美迁居建阳。为崇雒后畲村先祖。今有后畲周氏祠堂。
周聪(生卒年不详),周敦颐孙,迁居福建瓯宁县(今建瓯),周聪的第十六世孙—奶孙公于明朝迁居水吉,成了水吉周姓始祖。市头村今有周氏祠堂。
07詹氏詹礼为詹氏之宗。东晋大兴元年(38年),其三十七世詹静川仕西安尉,世居南阳,因避战乱,携三个儿子:詹康邦、詹成邦、詹敬邦由河南邓县渡江而南入闽。
詹子豪(生卒年不详),詹礼五十世孙。隋开皇九年(),封为镇南大将军,驻守建州,择居建阳。
08陈氏陈法令(生卒年不详),字克宏,号化龙,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贞观六年()调任福州刺史兼屯田使,成为陈氏入闽始祖。后择居建州建阳县三桂里(今考亭)。
其十世孙陈升之为北宋时建阳第一位宰相。
09吕氏吕堙(yīn)(—),又名吕鉴。至德三年(),乘船由江陵经浔州登南昌入福建建阳竹溪垅。长子吕崇(广德州侍郎),住建阳均亭里;次子吕岱(长兴州行省侍郎)住麻沙后坪村。他自己买下白塔全后山,首创龙济道院,自己以龙阙道士之名驻院修道。
大历三年(77)龙阙道士为开辟麻阳溪通船,到莒口云脚山建佛迹岭寺道院。(宋改名圣迹寺)
0宋氏宋仕唐(生卒年不详),字世卿,唐元和七年(82)进士,任建阳县丞,定居建阳。
其后裔宋咸、宋慈(世界法医学鼻祖)
傅氏傅见云(生卒年不详),唐乾符二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因其季弟在建阳为官,遂定居建阳塘源村。
2熊氏熊秘(约—约),字旻(mín)延,号郭门,豫章人。唐代乾符年间,以兵部尚书从南昌率兵入闽镇守温陵(今泉州)。后定居建阳樟布。并在鰲峰南麓建私塾以教授子弟,是为鰲峰书院前身。
熊秘侄儿熊博择居建阳赤岸村。
熊秘十三世孙熊祖荣,从樟布移居书林,成为书坊始迁祖。
其后裔武状元熊安上,茶叶专家熊蕃,史学家熊克,理学家熊以宁、熊刚大、熊禾,医学家熊宗立,小说家熊大木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3王氏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光州固始人。公元年,王审知三兄弟率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成为王姓入闽始祖。
王审知第三子王延政任建州刺史。公元年,南唐兵破建瓯城时,王延政第三子王继修改名极,隐居于建阳县群玉乡(今将口、崇雒一带)。王极成为建阳将口王氏始祖。
王审知去世后,儿子们兄弟相残,将领朱文进等乘乱兵变,把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屠杀殆尽。王姓人家纷纷改姓逃亡。主要改为“游、沈、叶”姓。游,意为漂泊流浪;沈,与审知的审谐音;叶,也是飘零之意。福建因此有“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并有彼此不通婚之俗。
4黄氏黄膺(yīng)(-),字世铭,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元年(年),黄膺与其兄黄敦随王审知南下入闽。
黄干(52-22),字直卿,号勉斋。黄膺十四孙,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公元76年从福州前往五夫拜朱熹为师,朱熹以女妻之,逝世前命长子黄辂(lù)、三子黄輹(fù)定居建阳。
5邱氏邱祯(生卒年不详),随王审知入闽,后卜居建阳崇安。宋时,有瑞公,其子邱砺(~6),字师说,宋海州朐人。任官福建提刑使,到建阳县东田见三山护一村,遣子定居东田、芹溪一带。
6叶氏叶氏随王审之入闽,其中一支迁居浦城,再从浦城移居回龙。
叶味道(67-),名贺孙,字味道,以字行,浙江温州人。南宋淳熙十年(83年)随朱熹学习,定居建阳后山。
7魏氏唐朝末年,天佑元年()黄巢起义中,有魏春与兄弟一起入闽居建安沙芹。其后裔分迁建阳、南剑,漳州、泉州。
8吴氏吴高(生卒年不详),江西南丰县人。唐末乾佑年间(—),吴高任泉州刺史,其三子迁居建阳童游,为吴氏建阳始祖。
9倪氏倪碧,字朝光,号讷庵,北宋末年徽宗朝进士。高宗时(27—62),与其兄进士敏庵,讳璋者一起南渡入闽,璋居于榕城,碧居建阳城东门,遂繁衍为建阳倪氏望族。
20徐氏徐氏(名不详,生卒年不详),南宋淳熙年间(74—89),徐氏偕弟万一由河南光州固始县经江西豫章入闽,择居建阳童游锦江之畔。
2李氏李明(生卒年不详),荆襄荆门州人,南宋年分符驻守建阳,死后敕葬建阳同由大歧山(今童游金银窠)。其后裔守墓择居建阳。
22张氏张载七世孙张日中,于元初入闽,任兴华军通判,率兵抗元,战死。其子张世基(生卒年不详)随母寓居建阳。其后裔先居麻沙(张德建有横渠书院),后迁将口。今将口有张氏祠堂。
23梁氏梁熙华(生卒年不详),元朝中期择居建阳县嘉禾里荔瓜塘(今坳头李家塘村),定居黄坑南阳村(今九峰),称黄坑南阳梁氏。
麻沙长坪,将口回潭,均有梁氏聚居。
24谢氏建阳谢氏有三支。一北宋谢麟,先世居建瓯,其孙谢戒成迁居小湖塘楼村。回龙、水吉、漳墩、建瓯、浦城。
二是元末,南宋谢枋得的后裔谢祖华入闽,祖华十世孙迁居建阳。徐市、莒口、麻沙、童游、黄坑一带。
三是北宋谢良佐后裔。居莒口、崇雒一带
25葛氏西汉文帝时,文帝为追录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孙子为诸县(今山东诸城西南)侯,并世居于此。葛氏为感念文帝功德,遂将“葛”姓与地名合并改称“诸葛”。
建阳范墩葛氏尊诸葛亮为一世祖,诸葛亮六世孙诸葛群在东晋时,任浙江会稽太守,又改诸葛为单姓葛。其十八世孙葛晟入闽,居于建州(建瓯)。至三十世,葛彬(鵬运)从建州移居建阳县崇泰里的策源(今策口)。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许伙努杨清江《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2、郭启熹《唐代固始两度军事移民入闽史实考释》
3、李家钦编撰《建阳大典》
4、《建阳县志》(年版)
看都看完了,还不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