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信息
白族
歌舞
人文
历史
传统
文化
热点
互动
年剑川石宝山歌会节
暨第八届白族文化节期间,
来自中央、省、州媒体的记者
走进剑川古城,
走进土生土长的剑川人家,
用镜头、笔头记录
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与变迁。
多年过去,
古城的很多地方改变了,
很多东西却没有变,
跟随小编的脚步,
一起来看看吧!
剑川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南端,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历史上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吐蕃道”的交通要冲。全国白族比例最高的县份,被称为白族原乡。
杨郁生:时代变了,乡愁没变!
虽然剑川古城始建于明代,它却是一座千年古城,唐宋时期,剑川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剑川的明、清建筑非常多,“从文化角度来讲,不变、保持原貌当然很好,但这是不可能的,会有变化。剑川古城古代的格局没有变,这是比较好的”,生活在这里70余年、见证剑川古城变化发展的白族画家杨郁生给记者们讲起了他眼中的家乡。
谈到剑川古城保存完好的缘由,杨郁生告诉记者,剑川古城能够保存下来有着被动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经济不发达,没有能力大拆大建,所以剑川古城的明清古建筑完好保留了下来。另一方面整个古城有着重文轻商的历史传统,商业气息很淡,所以有浓浓的文化气息,“比如过年大伙儿都喜欢跑到街上去看哪家的对联写得好,家家户户的楹联都是自家主人亲手创作、绘画,这个传统到现在仍然是这样”。在杨郁生的“乡愁”里,剑川古城这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我小时候的剑阳楼那边非常的安静、悠闲,而现在变得太多了,以前的生活条件太艰苦,我同学都被活活饿死,现在时代不同了,老百姓的生活今非昔比”,杨郁生说。
谈起今后要如何“变”,杨郁生认为,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而下一步该怎么办,则需要考虑如何解决旅游难题。“可以变动,但应抓住文化的内涵,最典型的的就是现在的剑阳楼,这是古代所没有的,另外木雕楹联在古代也没有,它们都突出了剑川的文化内涵。”
白族画家杨郁生
在‘变’的过程中应该放开思想,希望在保持古城风韵的同时,看能不能发展好旅游。旅游是把双刃剑,有时为了旅游更多地去考虑游客,就把自己弄丢了,应该“以我为主,以客为辅”。古城旅游开发不应该丢掉“以我为主”的理念,不应该丢掉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和韵味,这样才会有厚重的乡愁元素。
73岁的杨郁生从小就喜欢画画,连环画、版画、国画均有涉猎和造诣,写字、画画、看书早已成为老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绘画题材大多反映民族生活,“民族民间的东西太有意思了,生命力特别顽强,我就实实在在的抓住白族这个题材,表现白族的乡愁。我的作品里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表达的就是在经济不发达的生活环境下,老百姓却是非常快乐”。杨郁生在退休的20年里,也一直怀着一腔热情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倾诉着白族人含蓄而委婉的缕缕乡愁。
王荔滢:故乡变了,味道没变!
从小在剑川古城长大,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90后青年王荔滢是剑川古城“王记凉粉”第四代传承人,“我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就回来了。我在食材制作上保持原来的味道,然后也有创新”,王荔滢告诉记者。
“王记凉粉”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曾祖母辈开始已有四代,最初只是在街边摆小摊卖,到现在每天要卖七、八百碗,后来干脆“摆”到了家里,现在10个人在打理店铺。“王记葛府体过好东,开候茵抱整票美旺。”这是一副为剑川王记凉粉店撰写的白语对联,汉语的意思是“王记凉粉只在家中卖,顾客来品尝排队都排到了门外。”
王荔滢现场演示豆粉制作
这碗当地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凉粉,早已成为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如果遇上节假日,比如清明节,大家都喜欢来这里带上一碗‘王记凉粉’,需求量大,我们就比平时更繁忙,每天半夜12点开始制作凉粉一直到清晨7点,直接不睡觉了”,王荔滢告诉记者,即便是平时,也基本是凌晨3点开始制作凉粉(新鲜熬制的油粉冷却到可以切片,需要3个小时)。
王荔滢大学毕业回来就跟奶奶学习传承剑川饮食文化,凭着这份热爱,再辛苦都愿意,她还跟家里人说:“我就喜欢做这个,你不让我干,我都要干。”
90后回乡创业青年王荔滢
有些人来到我家说,我是吃你奶奶的凉粉长大的,现在还是吃那碗凉粉,还是那个味道。
王荔滢告诉记者,她奶奶摆摊的时候忙不过来,很多客人就自己洗碗,递给奶奶。一百多年来这碗凉粉的味道没有变,到现在她做凉粉还是用那个有60年历史的灶台做的,灶台下烧的是柴火,原材料用的是鸡豆(生长在高寒山区,无污染的绿色植物),包括搅拌豆粉等各种工序都很有讲究,才延续了这碗香滑可口、妙不可言的故乡味道。
鸡豆
味道没变,变的是更加丰富多元的美食和创新,除了凉粉还有玉米饵块、酥油茶(加入了当地的核桃和花生)、烙油饼、稀豆粉、冰牛奶、松茸等,都很受欢迎,王荔滢说,来这里的游客以前都是当地人,现在差不多有百分之四十的外地人。
饵块也是白族人过年必备
90后回乡创业青年王荔滢
今年石宝山歌会开幕的前一天,‘洋金花’王丽沙来到我家吃凉粉,还和客人对歌、唱白族调,她觉得这个饮食原生态,很合她的口味,她说她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乡愁。
谈起自己的家乡剑川古城,王荔滢说:“比起小时候变化很多,但很多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另外,我们的赶集日也一直在延续,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卖各种旅游产品,一直是老百姓需要的本土特色。”说到未来的打算,王荔滢告诉记者:“想做一个文化店,想融入之前奶奶做凉粉的老照片,老一辈用过的工具等等。”当问到有没有考虑做外卖,王荔滢说,因为做的都是新鲜食材,外卖可能会改变其口味,她希望客人进家里来感受这份故乡的味道。
欧钰生:环境变了,生活好了!
古城居民欧钰生
小时候看到古城里一条街的房子都是歪的,就很好奇它们怎么是歪歪扭扭的,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是地震的缘故。那时候地面都是坑坑洼洼的,水洼也多,路面很泥泞。晚上非常黑,每家每户出门都要准备一个手电。每到农忙季节好多农作物就堆在路两边,我们娃娃时代就觉得很好玩,在堆农作物的地方躲猫猫,或者拿那些麻绳绊人。那时候农作物是用打谷机打的,农忙那几天打谷机就白天黑夜响个不停,灰尘也很大。
“小时候每逢节假日,那些环卫工人都下班了,没有人打扫街道卫生,古城里的垃圾就比平时多好几倍,到处都很脏。”说到小时候的生活的古城,欧钰生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现在古城的卫生条件就越来越好了,路两边都种上了桂花树和杜鹃,花开的季节四处香气扑鼻,古城里的居民都会主动养护自家门口或者周边的树,所以她明显感到居民的素质在不断提高。
欧钰生是幼儿园老师,她告诉记者,剑川学前教育发展的变化也大,刚开始做幼儿园教育的时候都没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