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部分讲完,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说到这个话题,就必须先扯几句延平。在这里声明一下,这篇文章仅仅是本课题组的粗浅的观点,您如果有不同见解可以另写文章表达。
先说延平
市行政中心是从延平转到新区(含建阳)的,所以两座城市在当地免不了拿来各种比较。说起延平,现在网上的声音更多是道其“旧”,感觉延平很旧。这个“旧”,一指建筑物比较老旧,二指城市建造的观念比较老旧。没办法,延平作为上一次市行政中心从建阳搬来的邻省会城市,已经发展了大几十年,对于山区而言,那还是一个比较守旧的时期,也是一个发展眼光不超前的时期。当然,那时期中国也有一些城市正在进入“脱胎换骨”的大轨道,比如“弹丸渔村”深圳,后来“春天的故事”大家都熟了,时间虽然不断向前走,历史虽然一直被书写,但是,如果没有当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勇气、新作为,今天的深圳诞生不了“新奇迹”。现在,不仅是深圳强,它所在的区位,也就是大湾区,分量有多重,前景有多广,这个时代的我们,都将见证。前晚央视的中秋晚会不是正在深圳举办,主题还叫“湾区升明月”吗,可见,有的城市是开局就决定结局。开局开得好,前景才会好。
好,现在来看看延平这城市的建设,到底有哪些被“吐槽”的地方。我们客观说话,不要带情绪。总结了3大点:
一是道路规划过窄。山区缺平地这是真的,延平能开发成今天的样子,其实很不容易,老一辈付出了很大心血。但是,缺平地不表示不能造平地。小街巷我们不管了,直接评价主干道——江滨路,这是城市的颜值面,是最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的地方,也是最主要串联生活和工作功能的城市大动脉。然而,平时行人最集中的人行道,留得过窄,瞰江的一排大楼本来完全可以再后退十米,再进行后面空间的规划,但是就是为了后面还要多盖一些居民楼,所以恨不得楼都往人行道上移,导致行走动线很拥堵,不仅如此,也导致老城区的居民楼基本上是“接吻楼”、“握手楼”,采光极差,社区空间极小,也导致如今大家都老了爬不动楼梯了想安装部电梯都找不到空间(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大街如此,小街更不用说,硬伤更多。整个城区的通行感受就是在拥堵中穿行,居住感受就是从拥堵的道路走进拥堵的楼栋。
二是办公楼过于集中沿江。主要还是金融机构的楼几乎占据了江滨路可贵的空间。初衷可以理解,这些单位都是好单位,你需要窗户望江,我也需要望江。受这个思路带动,其他一些有钱的单位和商铺也要往江滨中路聚集,这给本就通行不太畅的人行道又输送了很大的“流量”,上下班时间堵上加堵。
三是休闲区域过于集中在面向九峰山的沿岸。这么说吧,江滨路有多长,几乎这个城市的休闲区域就有多长。于是这个城市的形状,从办公区、生活区和休闲区,都呈现出了“面条形状”。航拍南平,你几乎看到的就是一条一条的空间布局,四边形、六边形的布局非常少见。
正是这三个原因,导致了后面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
首先你看,由于道路是一条比一条窄,那么,“矮子中选高子”,相对较宽、较直的江滨路就会逐渐成为资源要素最集中的地方。民间有句话,想致富先修路。路况好坏决定发展的贫富差距。今天延平最贵的房价一定是江滨路上的;最旺的店铺一定是江滨路上的;最代表城市封面的风景一定是江滨路上的。总之什么都是这条路上的。换言之,坐拥这路上的房产,资产富裕程度也大概率会比那些位于小路、山坡上的高出很多,在未来升值和保值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江滨中路,感觉寸土寸金。但这“寸土寸金”是含金量不那么高又有点无可奈何的。这和上海外滩的寸土寸金完全不一样。——你会想,如果当年大楼不那么集中,把道路流量都疏解开一些,那么,江滨中路和其他路段的价值分化肯定不会这么明显。
再看,由于办公楼特别是好单位的、有钱单位的办公楼主要集中在沿江,导致了所在的沿江区域在管理上也是最用心的。垃圾桶都比别人多。如果沿江都脏乱差,其他地方一定好不了。当然,事实也如此,这些有办公大楼的路段卫生、绿化以及一些配套都是比较好的。相比而言,你去走一下一些社区的道路,去看一下一些小巷子里的卫生状况和晚上的照明状况,你心里就有数了。
最后来看一下由于休闲区域的集中,导致很长很长一段时期,在延平想有一个舒服一点的散步环境就只有江滨公园。这个山地城市,还有很多人家住在半山坡上,还有人住河对岸,跑到江滨公园是很不方便的,“口袋公园”太少太少,江滨公园最最造福的还是沿江住户,他们的房产怎能不一再升值,小城市楼市购买力非常有限,江滨路段房产不断升值,其他区域房产升值空间肯定要被进一步压榨(除非有某个特别的利好)。
同时,由于前面提到这种“面条形状”的空间规划,导致延平城区路就是路、人行道就是人行道、公园就是公园,三大功能很难交织融汇在一起,这样的城市,比较乏味。你们可以理解这句话意思吗?福州东街口逛过吧,杨桥路发挥繁忙的交通作用,但是,一个以东百、大洋百货、冠亚广场为一串圆心的商业空间布局,让走路的人可以更方便享受到城市的商业服务,从而让人行道不只是发挥走路作用,还发挥连通商圈的作用。而我们延平,在江滨中路你走路基本就是要一直走,现在好在大剧院还算形成了一个小商圈,否则你真的要一直走,在延平逛街,很多时候就是死命走不停,基本也不用停下来消费,也没有什么不错的空间让你停下来休息,所以,那些沿街小商铺看似坐拥繁华,但是生意并不见得太好,离开大剧院这个圆心,前后再走一百米基本上店铺就人气微弱、赚一个吆喝吧,基本上延平的中心商圈就是一百米的辐射范围。
东街口商圈丨图源网络
福州东街口主干道除了串联起“糖葫芦式”商圈,还通过修建了天桥、TOD建筑地道、斑马线将三坊七巷、南后街、达明美食街、白马路这么多的景区景点左右拥抱了,可玩性非常高,又极其方便互连互通,形成一个活跃的“有机体”,这样的城市能发展经济,能聚集人口,也是工作、生活、娱乐都适宜的城市。延平的空间规划就显尴尬:上班的人在这边走,很难去享受对街那一片绿意;那一片绿意基本上早上留给大妈跳舞,晚上也留给大妈跳舞;逛商圈的人,也感受不到那一片风光惬意;而在风景中的人,也感受不到这一边城市商业的繁华气息。——空间的割裂状态就这么产生了。所以延平城区的民间经济活力很弱,店铺不好做生意,年轻人也并不是那么愿意出来逛街了,公园也逐渐显得老态和暮气。
延平城区不够有机融合的功能空间
这三个分析,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就是,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前段时间在抖音《南平想不到》上发了某商业综合体的视频,吸引很多网友参与评论。很多人说,因为太远了!远吗?请问!最大原因是,资源要素过分集中江滨中路,所以,江滨南路、江滨北路还有什么商业可搞?发展不平衡也会诱发贫富差距。比如在城市建设初期,你住在今天大剧院位置,我住在今天沙溪口位置,感觉都差不多,风景差不多,地理差异也不明显,路都是一条路。结果,当这么多的资源要素都集中大剧院附近,早期的居民就傻眼了,不要说生活与工作便利性不具备可比性,就是房产价值也悬殊增大。大剧院位置某楼盘,一套三十平的小户型,就可以卖五十几万。而沙溪口方向某楼盘的四房两厅大户型,据说十年都没有什么升值。所以,也就很好理解,这个综合体人气为什么现在还做不起来,以及,所在地块规划中的五星级大酒店为什么还处于静止状态。
点击看视频
再说巴塞罗那
接下来,带大家简单进入一下西班牙时间。西班牙有一个城市叫巴塞罗那,很多人都知道。巴塞罗那除了有足球,还有一座盖了一百多年还没竣工的“圣家堂”。这是西班牙伟大建筑家安东尼·高迪的遗作。高迪这个人,是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建筑风格都非常有特点,甚至有点“奇怪”,蜿蜒起伏的建筑曲线,像是在致敬大自然的婀娜多姿。为什么说到高迪,因为,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空间规划,与高迪的建筑正好截然相反,它显得那么“中规中矩”,仿佛就是高迪式蜿蜒曲线的互补,是一种空间与建筑的经典对话。如何“中规中矩”了,请看下图:
巴塞罗那丨图源网络
这种棋盘式布局就是伊尔德方斯·塞尔达的杰作,被称为“塞尔达规划”。这片城区属于19世纪60年代的扩建区,9平方公里用地均分出多个八边形方块,形成小街坊、密路网的格局,是不是看起来很爽。相比高迪建筑的那种“无序”又“自由”的风格,塞尔达规划体现出人类社会“有序”的美,所以说,这是一种经典的互为对话。那么,这样的空间生活起来科不科学呢?
你看,5层高的条形建筑围合出的八边形方块,方块组合之间由于有八边形的切面,所以,十字路口有了更多的转弯空间,狭窄的街道在十字路口交汇就比较顺畅。方块的中心布局了中庭花园,不仅保证了每座建筑都有充足采光、通风,而且还创造出了街坊交流、活动的空间。更厉害的在于资源要素的分配,每几个方块就会形成一个小街区,医院、市集等公共设施,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巴塞罗那市民,不管生活在哪一个街区,基本上不会有关键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样,也最大程度消除了城市里的所谓“富人区”和“穷人区”。
反观延平的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局部,其实就必然造成今天的局面,即“市中心”这个概念不仅始终集中在所谓“两桥”内,而且,连“两桥”的边际可能都触碰不到,也仅仅就是大剧院、四鹤、人民路这一带集中了最多的重要资源,办公的、医疗的、教育的、购物的、休闲的基本上都在这个区域。水南、水东两桥的边界,其实已经资源稀少,再往外扩,估计只剩下居住功能了。就如同这城市的条状空间,越往两边延伸,越没有资源。所以,商业人气扩不开,这很正常。要如何破解,恐怕只有打破现在这个格局。但是谈何容易,要面临一系列拆迁后的空间改造,延平什么时候城市空间进行“2.0”改造,可能才能进一步发展做大起来。(当然延平新城在此不论,不在今天的讨论话题。)
最后说武夷新区
终于进入武夷新区。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新区并不“新”呢?当然,不是说建筑不新。建筑还是新的,比延平新。是觉得,规划的理念,还是不够新。
可能是延平的小马路小街道搞怕了,新区的街道尽可能大尺度。这是很多人到了新区第一印象。就是感觉,现在人没有多少,车没有多少,但道路已经预留得很大。这本来是个好事情,对吧,延平空间规划上的遗憾不要再重演了吧。但是,道路的尺度一旦过大,城市的宜居性和活力就有可能被削弱。这还是要看城市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
武夷新区的道路所见皆是大尺度
比如,一个老龄化城市,开车的人自然就少,出行更加依赖公共交通,并且出行的频次也相对更少,更多老年人日常更加倾向在一个街区内或闭合空间(比如公园)进行活动。再比如,人口总量与所需要配享的街道尺度是密切相关的,到底需要规划多宽的尺度,要与城市人口总量的科学预估相吻合。延平当时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预计精准今天一旦发展到四五十万常住人口(人口总量全市第一)的城市,把资源要素这么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区域内,就会造成今天这种尺度的街道“消化不良”,目前延平的街道尺度只能匹配十几万常住人口的县城街道尺度,如果科学一点,起码还要再扩宽一倍,这是必要的。
有人问,人口可以预计吗?当然可以。一个城市的能级,处于区域的地位和发展优势,以及采取的发展模式,都是判断人口会增会减和这个城市可以匹配多少人口管理能力的重要参数。比如上海,曾经是金融中心,现在是金融中心,将来还是金融中心,这个定位就决定了城市人口结构至少有10%是金融领域的年轻群体,另外90%的结构还可以不断进行分析;又由于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龙头城市(目前长三角唯一国家中心城市),所以可以参考类似级别和地位的世界级城市(比如纽约、东京)的管理人口上限是多少来估计上海的人口承受力。——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它是有承受力的,这点请大家不要忽略。如此层层剖析,对未来发展精准定位,才能决定上海的街道尺度包括建筑的空间尺度——市区尺度、街区尺度、景区尺度、CBD尺度、生活小街小弄尺度……分别是多少。这肯定不是一拍大腿说一句“要大”就完事的。
武夷新区,未来有绝对的底气做到多少人口吗?不知道他们可不可以,但是我们觉得我们目前分析不出来。新区的空间定位很大,包括建阳和武夷山,但是,以后的主要人口,以及现在建设上的配套,其实也就是集中在核心区。这个核心区其实已经不小了,考虑到将来要实现与建阳同城化,这个区域其实算大的。但是,需要服务的人口,从目前看,并不见得有足够稠密。
按照七普统计来看,建阳常住人口是34万,延平是45万,几乎比建阳多出一个光泽或松溪的人口。五年以后,延平人口会涨会跌,现在很不好说。建阳人口呢?也不好说。为什么?因为现在是一个城市群和都市圈高速发展的时代,建阳(也指武夷新区)的位置,看似很“圆心”,但这个“圆心”仅是闽北概念,好像形成了一个辐射中心,但是,能够虹吸到多少人口?
最近的武夷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知名度用“天下闻名”形容不为过,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人口闭环,这个城市并不需要过分发展,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茶产业优势,基本上保证了这个城市以现在的人口体量就撑得住,未来可能会流失一点年轻人去大城市,但也会新增一些人,波动不大,想要武夷山人转移到建阳去填补武夷新区核心区的人口需要,基本不可能。
另一个邻近“大市”建瓯,虽然不如武夷山名气大,但是本身建瓯就是历史名城,老年人没必要去建阳,年轻人有不少其实已经跑到福州去了,建瓯能贡献给武夷新区的人口增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延平,除了因为“搬迁”会流失一小部分常住人口到新区,其他大部分可以很肯定地说,都没有“腾挪”的必要,不仅因为延平距离建阳太远,也因为老延平人基本仍然会住在延平,而且延平已经进入福州都市圈时代,也是南平对接福州都市圈的“桥头堡”城市,对于延平的年轻人,要么留本地,要么就往福州跑,这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武夷新区办公建筑群前大尺度空间的绿地
武夷新区办公建筑群前大尺度空间的广场
武夷新区办公楼区的这处公交站台的规模一点也不输给延平城区公交站台
所以,本文在此估算不出武夷新区到底有多大的底气可以现在就确定一个人口目标值。感觉到这个时期的不确定性很多,当然外面发展的机会也很多。刚才说到新区这个“圆心”也只是闽北概念,对虹吸武夷山、建瓯乃至延平的人口都困难较大,如果把地图放一下,不难发现,在它的东西两翼还潜伏着浙江与江西两省的城市都市圈对闽北人口造成虹吸竞争,比如浙江的温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发达活跃、城市建设得很不错,对我们的松溪、政和人口就会造成虹吸力,建阳想去竞争压力也很大。
所以,未来十年,武夷新区核心区+建阳城区的常住人口能不能做到50万,先打一个问号。即便做到了,也只是和今天的延平差不多量,但是以现在的一些道路、广场、公园、社区等空间尺度的规划看,感觉像是给万人口做准备的。我们还去参观过某综合体附近的一个公园,真是空旷得很,空间尺度比较大,小品设计很丰富很精致,空间结构还搞得层层叠叠,相比延平的公园没有太多精致的小品、空间比较拥挤,武夷新区这处公园真是费了一番心思,即便把现在延平公园里活跃的人流量都搬过去,承载力也还是绰绰有余。
武夷新区某公园
当然了,规划大尺度空间的马路、街道、公园这些不是说不行,该规划还得规划,只是,我们想强调的是——求阔求大,已经并不能代表着这就是新的规划理念。求阔求大的城市,在现在这个时代,也并不一定就能具备吸引力了。什么大城市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呢?甚至有些小城市过于追求空旷,而忽略了人本,过于追求尺度,而更多耗损了人的精力,反而令人产生不适。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否则就容易千城一面。
我们注意到,天津在今年3月15日开了个会,新闻报道标题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会上提出一个新规划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小街廓、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肌理,完善区域交通设计”。
这意味着,他们今后城市的规划,会一定程度摒弃“贪大求阔”思路,要着力打造“窄路密网”的空间格局。这不仅会影响到交通,还将可能像巴塞罗那那样把城市的资源更公平化进行分配,因为,一旦大尺度的街道被约束了,那么,大体量社区、住户数过密集的楼盘就会减少,进一步降低社区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做精做细城市的空间格局,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安全、享受资源也更公平,有利于传承天津的城市文脉,能够进一步体现天津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底蕴,彰显大气、文雅、精致、有品位的城市风格。这样的城市,不仅生活更舒适,通勤更高效,而且也容易让人记住,让人向往。
大路网和密路网的空间对比丨图源网络
以人为本的规划,不是说,不能建大尺度道路,而是要与人口和资源要素更科学化匹配。天津这种人口巨量的直辖市都在思考城市肌理究竟要怎样打造才能让城市生活更舒适,可是呢,现在还有不少小城市却一味在空间格局“贪大求阔”,不仅是马路,也包括广场、公园等,这样的“贪大求阔”的思路很可能又要被淘汰了。
另外,谈一下楼市。去武夷新区看房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经常听到什么云谷片区、体育中心片区,要么就是听到什么“天圆地方”或者“某达广场”……这些传递的无非就是资源这里好、这里有前景、投资这里会升值的信号。想一想巴塞罗那的塞尔达规划,它要减少的就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要消除的就是因为城市资源不均衡所带来的所谓“富人区”或者“有身份的社区”这种现象。延平这座城市在发展了几十年后,为什么现在被人“吐槽”,不完全因为街道窄小这些问题,更因为对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问题限制了这座城市进一步做大框架。因为主要办公区、医院、学校、商圈都过于集中在一两个小区域内,所以,人们为了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拼命往那一两个区域挤,“核心区域”以外的区域,无论是规划了综合体还是酒店还是高铁,始终拉不开这个城市的框架,因为高铁不需要天天坐,酒店不需要天天住,但是,买菜、购物、上班、上学是更迫切的需要啊,所以,导致了拥挤的地方更挤,房子贵的更贵,而整个延平,也呈现出一种几十年都做不大、都只有一小撮空间有人气的局面。
远眺“天圆地方”
前几天看到一条很搞笑的视频,一个人在上海叫司机带他去市中心,去最繁华的地方,司机懵圈了。因为上海早就开始多中心建设,上海好玩的地方不只是新天地啊,上海繁华的地段不只是南京路啊,上海好看的景色不只是陆家嘴啊。对于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如何与空间规划协调这件事,上海已经在思考。正如天津一样,宽阔大街、大广场恐怕今后不只是天津的形象,还会出现更多人气小街区、精致社区这样的结构去填充城市的肌理,让城市到哪都好玩、都哪工作都有机会、到哪开店都有赚钱的人气。
今天的武夷新区核心区走一遭,你会发现,云谷小区真的挺大的,一二期建下来算是一个大型社区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