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传世数量极少,被日本人推崇备至视为国宝。前些日子,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个建盏拍出了天价.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万元。呃…说到这里先让小编静静,我得数数后面有几个零。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聊这天价建盏的出处——建阳窑。
建阳窑
建阳窑早在北宋时期已为文人们津津乐道,如苏轼、蔡襄、黄庭坚、杨万里乃至宋徽宗赵佶等,均曾有诗文歌颂其特征和美质。
苏轼《送南屏谦师》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茶点三昧手。勿(一作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翁鹅儿酒。”蔡襄《茶录?试茶诗》:“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此外还有不少诗文,多是指的这类黑釉兔毫或油滴等著名茶碗。
建阳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池墩、芦花坪一带。由于其制品含铁量高而胎呈黑色,故称之为“铁胎”或“黑建”,别名“乌泥建”、“乌泥窑”,一般简称为“建窑”,主要以兔毫、滴珠(一名油滴)、曜变釉著称于世。
建阳盏由于适合于当时流行的斗茶(又称点茶)风气需要,因此还一度为宫廷烧造。至今仍可在窑址发现刻有“供御”和“进盏”的底足片,有的字体很像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
过去文献记载多认为建窑始于宋代,虽然与著者二十多年前在窑址调查中所得标本并无矛盾,著者却曾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世品内看到两件玉璧形底足黑釉兔毫大碗,形似唐制。而且前人笔记有的也持异议,例如《闽产异录》记载说:“建安所造,纹如兔毫……闻此窑唐时出建安南雅口。”
另在日本的《茶事谈》一书内也曾“唐陆羽时,建安制茶碗,其名曰‘陶宝文’,即今世人所谓‘七品建盏’也”。证诸其他名窑的发展规律,多是早于其盛烧而享名前即已有之。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建窑原在建宁,后迁建阳”的说法,亦恐是过去所属地区划分变革的结果,并非窑场本身的地点迁移。这在古今名窑中也不乏其例,如汝窑窑址今属宝丰县,而过去的清凉寺汝窑所在地曾长期隶属于临汝县。
又如磁州窑窑址所在的磁县观台镇,过去一直属河南统辖,而今却划归河北。再如赤峰窑址仅在近半个世纪内即已先后归属辽宁、河北、内蒙古管辖。如此省界与县界的随时改划,对于建阳、建宁两县毗邻接壤的情况来说自然也是难免的。
在《建阳县志》卷廿二内曾有如下记载:“兔毫盏出禾义里共计四处:一名窑上墘,一名牛皮仑,一名豹子窠,一名大路后门。”但在七十多年前国内陶瓷考古学者未闻去过该地,且未见报告文章。
却有日本人山本由定在民国初期曾到建阳考察窑址,以后美国人普鲁玛(密歇根大学教授)在年去过该地并有调查报告发表。20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厦门大学等均曾有人到此调查,报告陆续发表在《文物》杂志上。
年著者携研究生赴建阳牛皮仑、池墩、芦花坪一带考察窑址时,所得及所见大量黑釉瓷片皆属兔毫盏残片,而油滴(又称滴珠)碗类极为罕见(—年有人在窑址附近始发现两片,可见其稀有之一斑)。至于所谓“曜变碗”则一向在窑址中从未见过,而且传世品在国内均无。
最近虽有人宣称已在年发掘窑址中“发现了若干这类瓷片,有的还是比较完整的”,但是根据文中照片看来尚不足为凭信。因为只凭一些所谓的“诸种色彩”与“随着光线的转动反射出彩虹般的光芒”,并不能概括曜变斑的神奇全貌。
著者于年赴日本讲学期间在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博士的陪同下,曾到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特意观赏过那件号称日本国宝的“曜变天目碗”,并且拿在手中反复观察,果然是宝光焕发,曜然夺目。特别是在三五成群的油滴斑周边形成一圈圈蓝绿色的光环,光华四溢,精彩异常。
难怪日本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内赞誉它是“建盏内无上之品也,天下稀有之物”。据知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不少单位和个人,多在研究其烧制工艺,试图仿制,然而所见数种仿品均难臻于理想。
由于曜变一词和实物今日多见于日本图书,因而有人误以为是日本名称,甚至有人认为“不是中国之物”。
例如引用国外说法称:在当今日本学者中也有疑义,如赤沼多佳说曜变这个名称,在《君台观左右帐记》之前已经在15世纪前使用过,用的是“容变”、“窑变”等文字,而现在用耀变、曜变。釉在窑中发生变化称为窑变,曜变也大约是相同的意思。但油滴也是窑变造成的。现在不清楚为什么数量极少的曜变会用这些名称称呼?
其实,早在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内,就曾有过具体的记载说: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女各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疑为怪耳。近来不用人故无复曜变。
明沈德符《敝帚轩余谈》内也有类似记载说:景德镇所造,常有窑变云。不依造式,忽为变成,或现鱼形,或浮果影。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男女各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凝为怪耳。近来禁用人祭,故无复窑变。一云“恐禁中不时宣索,人多碎之”。
谢、沈二人同时,但在谢文中明确使用了“曜变”二字,可以为据。沈文则将“曜变”直呼作“窑变”,并将“疑为怪耳”刊作“凝为怪耳”,似有道理。虽属迷信之谈,但可以证明确为中华古物而非舶来者。
曜与窑字同音异韵,是否“窑变”或是“窑变而曜然”之物的别称?尚有待今后再做考证。然而此两段中国古文献记载往往被人忽略,反以国外文献为依据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未免有数典忘祖之憾。这本是指的一般烧瓷时出现的窑变现象而言,而日本人则将其作为建窑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专称。
日本现代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的《天目》一书中说:“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所以‘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而他的前辈陶瓷学者今泉雄作的说法,则将曜变复分为“芒变”、“芒曜”与“曜变”三种。曜变其色纯黑或绀青,如所谓九曜、七曜之形,处处带有花纹,斑点上有绀青、红、黄等色晕;芒变与曜变同质而无花纹,在器物内外自口边至底部均有兔毫斑,并且像曜变一样呈现红色;芒曜是具有芒变与曜变两种花纹者。
然而,根据今泉的见解却认为“所谓曜变按其土质判断并非建盏,而是定窑黑瓷的一个品种”。他还联系我国古代文献加以解释,认为曜变即苏轼诗中所说“定州花瓷琢红玉”,而芒曜则是许次纾《茶疏》内所谓的“定窑兔毛花”。小山富士夫则认为只有建窑制品才是曜变,别处不能烧制,并且把油滴闪光者称作“亚曜变”或“准曜变”。
对于他们的分类方法,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年出版的《天目茶碗考》的作者冢本靖认为:“虽然细看曜变天目与兔毫天目在土质上有所不同,然而在建窑制品内也有黑色胎与浅灰色胎之分,故不能单凭此一点儿否定其为建窑所制。”
总之,曜变在建阳窑黑釉碗中一向受到争议,而且享有极高的声誉。如日本古文献《能阿相传集》一书中曾记载说:“曜变,天下稀有之物也,釉色如豹皮,建盏中之上也。”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中也说它是“建盏内无上之品也,天下稀有之物”。目前所知在日本保存的这类作品只有几件,而其中以稻叶家、德川家与京都大德寺所藏的三件号称曜变三绝。
年春也曾见报道大肆宣传“重庆市郊发现曜变天目窑址”(其实著者早已见过该窑出土残片,与上述曜变大相径庭,并已在《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中有所评论),而今则寂寞无闻,可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间考验最为重要。
再就是“天目釉”这一名词略加考证,因为在中国古陶瓷文献中从未见有此专称。据《天目釉茶碗考》一书所列的过去日本文献的解释有四种,其中以传为今泉雄作的说法“由于宋代求法的禅僧自天目山携归而命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中国文献内关于浙江天目山烧窑一事过去未见记载,而福建建安一带并无天目山之名,因此长期以来迄未统一认识。
近来有人曾在浙江临安县中部凌口香、绍鲁乡、西天目乡境内(三乡同属天目山脉)天目溪上游一带发现窑址13处。出土瓷片有青白瓷、黑釉瓷,据称“(东区)黑釉中有少数兔毫、鹧鸪斑、乌黑中闪蓝色变幻光晕的瓷碗、盏破片”,而“(西区)黑釉器中则有部分金兔毫、银兔毫、鸡血红斑、玳瑁釉纹、乌黑釉闪蓝色变幻光晕的精品”云云,闻之不胜兴奋。
看来果然天目山窑址出现,而且各种名贵黑瓷似乎应有尽有。只是从照片观察与传世文物相比,尚不知是否与建阳窑黑瓷同样质地和釉调?尤其是未见“油滴”(滴珠)一物。而所谓“曜变”的特点已在前文内有所描述,兹不赘言。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值得再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探讨。
文章摘自:《中国陶瓷史》/叶喆民著,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叶喆民,字丹枫,年生于北京,满族。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自年始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
爱国学,承传统,读经典,乐分享。
点击本文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古典美学博物馆提倡传统文化滋养下优雅的生活方式,以风雅之茶道、香道、古器鉴赏邀您进入尚古的意趣,宁静清幽的隽永意境。
扫描或长按下方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北京哪里能治好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