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汴地古民居位于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脚下,是建瓯、建阳、政和三县(市)交界处,距龙村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这里山峰起伏,前后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地方。
史载大汴地古民居系北宋大臣、大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周敦颐的后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至今已繁衍十代人。周敦颐的后裔从河南省入闽后进入建宁府(今建瓯),在西乡(今龙村乡)大汴地繁衍生息,经梦、忠、厚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努力,开辟创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中等乡村——大汴地村。
·伍石山庄·伍石山庄是建瓯富商宅院的代表,位于建瓯市徐墩镇伍石自然村,占地面积平方米,为伍玉灿的故居。
清同治时,伍玉灿接过父亲家业后,对伍石山庄进行大规模建设。他花数百两银子请江西、上海等地的人设计图纸,多数建筑材料从崇安、浦城等地经水路、陆路辗转运至伍石。伍石山庄自清同治三年(年)动工,至清光绪八年(年)竣工,历时十八年。
这里的建筑吸收了江浙民居的特点,结构合理,布局以中轴线对称排列。面阔3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为天井,采光通风,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为风火墙,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青砖,色彩典雅大方;院内有亭、台阁、楼、厅,院前院后有花园、亭榭、池塘,大院右侧还建有祠堂、戏楼各一座,面积达多平方米。房顶构造采用歇山顶、硬山顶、马鞍顶、平房顶等;装饰采用砖、木、石雕工艺,有木雕门罩、石雕漏窗、砖雕窗棂、楹柱等;雕刻雅致、工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据有关资料的记述,伍石山庄是福建唯一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典型古民居建筑范例。
·吉阳巧溪古民居·吉阳镇还有一个不错的观光旅游景点,那就是吉阳巧溪古民居,是建瓯官家宅院的代表,现保存较好的有十多幢。
巧溪村地处建瓯、顺昌、建阳三县(市)交界的建瓯市吉阳镇境内,村庄四面环山,西南有海拔.7米的郭岩山为屏障,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从村头到村尾有九座桥和一座拦河石坝,犹似仙人棋盘上的过河卒。
巧溪村有众多历史遗存,建于清咸丰元年(年)的“理学大儒双峰祠”,(也叫饶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其大门用青石板精雕而成,正中竖刻“理学”二字,横眉雕刻“宋大儒家双峰饶先生祠”,左右侧门雕有“孝入,俤出”字样。宗祠壁面、门槛、檐角各处还有精雕细刻的鸾凤呈祥、群花争芳等图案,整个大门隆脊吻檐,雕梁画栋,端庄肃严。进入大门,天井两旁有走廊,设有大、小礼堂和三层康珊楼,宅内壁、侧屏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雕刻内容有人物嬉戏、各式花鸟等,至今还给人新鲜的感觉,使得整座祠堂更显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甪里新闾古民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其名篇《爱莲说》名扬天下。日前,在建瓯龙村乡擎天岩山脚下的大汴地村意外地发现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濂溪先生)后人的聚居地。
据建瓯县志记载:擎天岩山脚下大汴地村的甪里新闾古民居群,由周敦颐的后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至今已繁衍十代人。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下而上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闾”、学堂等三组建筑,通过里弄、通道、房屋之间的边门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房宅和周围的山乡环境、竹林、山涧、田野和谐地组成一体。
·东游党城古民居·党城,地处松溪流域的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是建瓯市东游镇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史料记载,唐末王审知入闽,曾一度建州于此,后因土薄水轻不果,故俗称长城,建瓯方言“长”与“党”谐音,后转音成党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是党城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党城是松溪航道上往来船舶的一个停泊码头,是建宁府通往政和、松溪两县的官路驿站,有着“钱粮跨五县、金党城”之誉。该村的大部分建筑群均是这一时期形成的。由于年以前省道瓯政线尚未开通,村落属半封闭状态,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古迹得以保存下来,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太大冲击,以至在这块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历史遗址随处可见,文物古迹俯拾皆是。
(来源:武夷旅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