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岁在戊子,重修将口琅邪王氏宗谱。我受宗亲厚爱为之序。
琅邪王氏远古祖先是黄帝。从黄帝传五代到弃,弃是周族始祖。从弃传到周武王,建周朝。再传到周灵王之太子晋,太子晋被废为庶人,其后裔因是“王室之后”而改姓王。迄今天下王姓大部分出自于此。
王姓发展至今,在中国人口已近一亿,还有很多海外王姓子孙,实为天下第一大姓。追溯王姓祖先的源头,我欣悦地看到,琅邪王氏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
关于黄帝,中国《辞海》称之为传说中的人物,这是由于迄今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此前的事就称之“传说”。然而先人口口相传的往事,尤其家族世系传承之脉络,是值得重视的。且殷商成熟的甲骨文不可能从天而降,此前必有相当长的图文发展阶段,相传黄帝时代命仓颉造字,那该是对黄帝以前的文字进行一次重要的总结和再创造。“姓”字曰“女生”,因母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孩子从母姓,这“姓”字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黄帝时已是父系社会,孩子从父姓,如果此时造这个“姓”字,大约就不是这么写了。
黄帝姓姬,姬姓从女,这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玄嚣,为黄帝妻嫘祖所生。玄嚣生蛟极,蛟极生帝喾。帝喾的儿子,有两人分别成为商族和周族的始祖,即契和弃。此说见于司马迁《史记》。
弃,就是日后将传至琅邪王氏的远古祖先。弃的母亲叫姜原,是帝喾的元妃。弃善于农耕,帝尧曾举他为农师,帝舜封他在邰,号后稷。邰就是今陕西武功。《国语·周语》说:“稷勤百谷而山死。”稷时西北农业还主要是山地农业,《国语》描述的是稷在农耕岗位上殉职的形象。从稷传到姬发(周武王),建立周朝。
至此有必要追思一下“王”的来历。远古君主称“三皇五帝”,均不称王。黄帝为五帝之首。夏朝的君主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的“后”,也是君长的意思。商朝的君主称帝,如帝盘庚、帝武丁。所谓“商纣王”是后人的称法,在殷商称“帝纣”。《史记·殷本纪》说,周朝建立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称周文王、周武王等。
“王”这个字当从八卦的基础元素而来,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能将天地人贯通起来者就是王。古有周文王演《周易》之说。周族对“王”字情有独钟。中国的“王朝”之称是从西周开始的。
从周文王传到东周的周灵王,已是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年,谷、洛两河发大水,威胁王宫,周灵王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说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可疏不可堵,并引申到治国也当如此。灵王不采纳。太子晋幼年聪明,长而博达,能言善辩。他的善辩却让周灵王不喜欢,直谏大约也不止一次,太子晋终于被灵王所废。太子晋被废后,也被称为王子晋,其后裔是王室后人,时人称之王家。“王家”由此改姬姓为王姓。
秦汉之际,王子晋的后裔王元迁居山东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无论国与家,仅凭血缘与资产,若缺乏文化精神,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为琅邪王氏缔造家风,奠定传世之精神基石的真正始祖是西汉博士谏大夫王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十五世孙为秦大将军王翦。王翦生王贲,王贲生王离,王离生王元与王威。时值秦汉战乱,长子王元率家人迁山东琅邪,四世孙王吉为汉谏大夫,初居琅邪皋虞,后徙临沂。次子王威曾任汉扬州刺史,其后裔孙王霸居太原晋阳。其他史籍对最早迁居太原的王氏略有不同记载,但太原王氏与琅邪王氏同出于周太子晋没有疑问。太原王氏也人才济济,王允、王维、王安石等皆出自太原王氏。遂有琅邪、太原两大王氏望族。
上述记载的琅邪王氏先人多有历史名将名臣。如王翦,曾率军攻破赵、燕、楚。其子王贲率军灭魏、齐。在“战国七雄”中,王翦父子率秦军摧毁五国军力,为秦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王离在秦末也有名将之称,后败于项羽。
王离的后裔王吉,少小好学经史,其先人的事迹在他心中不仅仅是学问。秦焚书后,西汉是文化复兴的时代。他任西汉博士谏大夫时已是经学名家,有志于在汉以文臣为国家效力。他心忧国事,屡次忠言进谏,在朝中和后世的影响都不是他的职务所能涵盖的。他培养子孙学五经,儿子王骏为御史大夫,孙子王崇为大司空,皆登三公。身为高官是有危险的。王吉为官十分清廉,非己之财,虽赐不取。长安曾流传:“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字子阳,这首小诗讲的是,王吉邻家有棵枣树枝叶伸入王吉院内,王吉妻摘了几颗枣。王吉得知竟令妻子离去。邻家得知,说是这枣树害人,执意要砍枣树。王吉得知,劝别砍。邻家不从,王吉才将妻子招回。今人可能认为王吉对妻子未免过分,而王吉是把不取人分毫看得极端重要,其中更包含对子孙的教育。此事不是无亏邻家之枣,而要“无亏文雅之风”。非俸禄一毫不取,要维持一个名门大家,就要勤俭持家,这也需要王家女子的努力。一代人的作为有限,看王吉坚持对子孙的教育和家风培育,斑斑可见他是有远大理想的。王吉子孙三代的成功,使琅邪王氏世代重视家教家风,成为传统。汉魏以后的琅邪王氏,仍以自称“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为荣。我不惜笔墨在本序中记述王吉,是因为王吉不仅为琅邪王氏的发展开创了范例,王吉也是为琅邪王氏日后的发达真正奠定了基业的实际始祖。
这基业并不是王吉三代皆为国家重臣,也不是他有多少财产。他辞官回乡时,人称他无金银锦绣,所载不过囊衣,回乡后亦布衣蔬食。他留给子孙最可靠的基业是他缔造的家风,这是蔚然可依的一个系统,包括对子孙的德育与智育,坚持为官清廉与勤俭持家,这便可望子孙能持续对国家有作为。
从东汉经三国归西晋,不久就发生天下大乱。东晋人干宝作《晋纪·总论》,说西晋政治败坏,仕进以无耻苟得为才能,做人以形同野兽为通达,放弃职事毫不用心者享有盛名,真心做事的就像灰尘那样被轻蔑,是非善恶不在话下,群起而争的只是钱财。朝廷用人,看什么人给什么官,不是看什么官该选用什么人。求官者,争有利可图的官位。重要的事,处理错了的十之八九。势族子弟,越次越升,很快升为大官。满朝的官,没有一个让贤的。从这个描述看,政治败坏成风,天下大乱就无可避免了。这样的时期,琅邪王氏家风和王吉所期望的子孙作为,还有什么用场呢?
就在这个时期,王吉的后人王祥、王览兄弟却以孝悌为琅邪王氏增光。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鱼》,讲的就是王祥的故事,他以事继母至孝而名垂千古,在西晋则身居相位。其弟王览以“舍身护兄”成为“悌”的典范,王览也官至光禄大夫。
西晋灭,黄河流域陷入长达年战乱,经济文化遭到极严重破坏。王导等琅邪王氏子弟拥司马睿创建东晋,长江流域从这个时期开始被空前开发出来。琅邪王氏子弟从汉至唐近千年间,族中子弟人才济济,宰相辈出,文才相继,成就斐然。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匈奴、羯等五胡举兵攻晋,西晋亡,变出十六国混战,陷入长达年的战乱,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黄河流域陷入历史上一个极黑暗时期。这期间,王览的孙子王导在南方推拥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称王导为“老练的政治家”、“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
不只一个王导,当时朝中文武重臣大部分为琅邪王氏子弟担任,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说明琅邪王氏子弟成为建立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琅邪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王导已贵为宰相,还有南朝时身居相位的王弘、王俭等,史册上对他们的载述,也多有衣不重帛,车服尘素,家无遗财之类的用语。典型如王秀之,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任光禄大夫,他本人出任晋平太守,仅一年就上疏请还。他说此郡沃壤,珍阜日至,不可久留。时人说他“恐富求归”。在此可见王吉开创的家风已衍育成族风。这族风的力量在于,族中子孙有玷污门第者会遭到族人共斥。
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长江流域被空前开发出来,文化艺术显著发展,为隋唐经济文化腾升提供了基础。琅邪王氏为开创东晋所作的突出贡献是不能忽视的,也是值得王氏后代铭记的真正的荣耀。考察两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后近千年,琅邪王氏宰相辈出,成为中国出了最多宰相的“宰相世家”。皇帝未必都明智,宰相若无文化就难以担当。改朝换代,皇帝也屡屡换了姓氏,琅邪王氏却代有贤臣。琅邪王氏源出帝王血缘,为官似乎天生就是忠臣,多有自觉地以关怀天下为己任者。他们也把勤俭持家运用到治国理财。家风就不仅影响了族风,也对政风产生了积极影响。
琅邪王氏不只是从政大族,更是文化大族。且文化是他们从政的基础,族中人才济济,多对历朝典章制度有研究,世代家传。有学者统计,仅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琅邪王氏子弟留有文集者有31人,著书79部,余卷。王朝可能结束,文化却会烛照千秋。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位书圣也出自琅邪王氏。南朝史学家沈约曾评价琅邪王氏说:“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唐时琅邪王氏族的王晔在河南固始发展出固始王氏。后裔王潮三兄弟率族人南下入闽,发展出开闽王氏。王审知成为五代十国闽国的实际创建者,为开发福建贡献甚巨。开闽王氏也由此发展到东南亚各国。王审知的孙子王极居建阳发展出建阳王氏。
隋唐及以后,琅邪、太原两大望族分出邺郡、中山、河东、固始、开闽、三槐等支。其中琅邪王氏后裔王晔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任固始县令,史称王晔政得民心,民留之。王晔后裔发展出固始王氏。
王晔生王友,王友生王玉,王玉生王恁。王恁有三子: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王审知就是五代十国闽国的实际创建者。
唐末天下大乱,王潮三兄弟率固始王氏宗亲和乡兵南下入闽,由此把琅邪王氏发展到福建。王氏开闽大业始于王潮,成于审知。王审知统一八闽后,正值天下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仍尊中原王朝为正朔,直到去世都没有称帝。他统治福建的29年,约当五代前期。黄河流域的战争更为剧烈,破坏极大。王审知以保境息民为治闽之策,劝农桑,轻赋役,倡节俭,开海港,招徕外国商贾,奖励通商,使福建经济得到空前开发,民生得惠。他还广揽唐末流亡人才,兴建学校,由此吸引了大批中原学士。史称八闽文学之盛,为五代十国之冠,有“海滨邹鲁”之誉。
王审知身处东南一隅,保境而不封闭,以向内地和海外两头吸收的姿态开发福建,其惜民、崇德、倡俭、倡学并非偶得,均可从琅邪王氏家风看到影响,惟招徕外商,奖励通商是他的创举。这些举措对于福建在宋代名流叠出,以及王氏子弟在明清后走向海外世界都影响深远。迄今,开闽王氏的后裔不仅遍布闽、粤、台、港,也广泛分布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均以王审知为开闽王氏始祖。
王审知去世后,次子王延均称帝,国号闽,追奉王审知为开国皇帝。这期间王审知的儿子们兄弟相残,将领朱文进等乘乱兵变,把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屠杀殆尽。汉晋时期王祥、王览兄弟孝悌可以使家族兴,王审知的儿子们相互攻杀,丧失良好家风,最终家亡国破。这也是琅邪王氏历史上招致的一次最残酷的灾难。灾难所及,王姓人家纷纷改姓逃亡。主要改“游、沈、叶”姓。游,意为漂泊流浪;沈,与审知的审谐音;叶,也是飘零之意。福建因此有“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并有彼此不通婚之俗。
在王审知诸子中惟王延政一支传世较清晰。王延政曾在建州(今建瓯)称帝,国号殷。闽国旧臣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延政将国号复改为闽。但国力已经大衰。不久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降南唐,其族人才得以保存。但南唐为防止当地人氏拥王审知后裔再兴起,封王延政为鄱阳王,并将该族人迁徙出福建。
王延政第三子继修在南唐兵破城时逃匿,改名极,隐居于建阳群玉乡。宋代建阳县共6个乡,群玉乡列建阳首乡,范围包括今将口、崇雒一带。王极成为建阳将口王氏始祖。将口琅邪王氏宗谱有王极四世孙王锷事迹,载王锷祖父王进卿复兴家族,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父亲王保宜是朝散大夫、兵部尚书。王锷自少膂力过人,喜驰马试剑,长大后留心兵法,洞晓机略,从军后佐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屡建战功,封琅邪开国侯,得赐丹书铁券,后加封右羽林大将军。北宋咸平二年(年),王锷告老回到故乡将口。从王极传十九世,将口王氏分出礼、乐、射、数四房。周朝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将口王氏四房之名号,显示仍然极其重视德、智、艺、武等方面教育的含义。我属于乐房的后人。从王极传到我,是将口琅邪王氏第39世。由此上溯到王审知,我是王审知的41世孙。
北宋皇帝赵匡胤感王锷先人之得失,尤感佩王审知的德政,于开宝七年(年)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表示好的就应该弘扬。此后闽王祠、护国尊王庙等建筑涌现,王氏后人复聚,纷纷前往进香,香火旺盛。北宋灭,山河破碎,福建仍成为南宋时较稳定发展的东南后方。
古称王氏有21望族。在中国各姓修谱中,王氏修谱最早质量最佳,成为各姓修谱范本。王氏家族重视修谱不仅因子孙人才济济,更在于重视教育传贤励志以兴后代。中国各姓修谱教育子孙,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激励作为,作用甚伟。
自黄帝以后近五千年历史中,同出于“姬姓之王”的还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是他的封国,约亡于春秋末,姬姓子孙分散于各国,日后有些家族以王为姓代代相传。
源于黄帝的还有商族始祖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任命他为司徒,管教化,赐他姓子。从契传到商朝最后一帝纣,纣暴虐,叔父比干因直谏被杀。商很快灭亡。比干的后人以“王”为姓,以比干为王姓祖先,成为最早的一批王姓人,史称“子姓之王”。
还有“妫姓之王”,出自帝虞舜之后。虞舜与夫人曾住在妫水之滨,后代以妫为姓。到战国时期,妫姓的一支以王为姓。还有“虏姓之王”,出自少数民族入中原后改的王姓。尤其祖上曾经是王爷的,多选择改为王姓。如满族完颜氏、蒙古族耶律氏和成吉思汗的后人都有改入王姓的。还有赐姓、冒姓、换姓之王等等。
古人说的望族,指世居某地的某家族因显贵而为当地人所仰望。王姓不论出自哪个民族,多与帝王、诸侯、士族或王爷世系有关,古代史家就注重对王姓人家的研究,曾总结有21望,今天看来不止21望。
中国家谱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演变而来,先秦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出现《帝王年谱》,王氏家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的最早家谱。但最早的王姓家谱修于何时,尚难确定,只可知在南北朝之前有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存的王氏家谱达五百多部,至今传世的王氏家谱有几千部。若把散布于海内外的王氏家谱详加统计,其版本之多流传之广,必是世界家族史书之最。
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官修家谱。梁武帝时就诏令修天下家谱,担任天下家谱总编纂官的叫王僧孺,奉诏改定《百家谱》,还编成《十八州谱》卷,《百家谱集》15卷等,成为各姓家谱的集大成者。
王氏家族也是研究谱牒学的世家。隋唐五代,王氏家谱被天下诸姓奉为修撰家谱的样本。宋元以后私家修谱盛行,诸多存世的家谱中,被称作学术价值最高的宝典的是宋翰林学士汪藻撰修的《琅玡临沂王氏谱》,这是一部琅邪王氏汉隋六百年的家族文化史。汪藻还撰修了《太原晋阳王氏谱》,也具有极高价值。
《开闽忠懿王氏族谱》始修于北宋熙宁九年(年),此后各代增修、续修,至清咸丰六年(年)纂成合族谱,是一部集大成的家谱巨著。它汇集了开闽王氏历次修谱的序、跋,以及各种碑文、墓志、祭词等,对重要人物皆有纪事。可以看出,有鉴于往昔的沉痛教训——有王审知的德才与胸怀,才有开闽辉煌,其子失德家风沦丧招致国毁族人灭顶之灾。后裔修谱以正家风,以育子孙,这决心多么巨大,这投入不惜代价!我以为,这部历年不断增续纂成的巨谱,其价值比具有最高学术价值的《琅玡临沂王氏谱》更高,即经世累代崇德抑恶的精神追求,高于最高的学术价值。这部巨谱,对于凝聚散居于海外各国的开闽王氏子孙也作用巨大。
自宋代起,王氏家族修谱最为讲究,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述家族起源、族规家法、重要人物传记、各支谱系、家谱修撰本末等。谱序短者数百言,长者逾万言,最具影响力。还注重请名家作序,如《衡阳渔溪王氏谱》请欧阳修作序,苏东坡写了著名三槐堂铭,朱熹、宋濂等大家也为王氏诸谱作序。欧阳修序写到此王氏出自琅邪。我体会他文中的意思,“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若贤贵并传,不是更好吗?这里“贵”的含义更在于成就。修谱目的在于昭明祖上的贤德与建树,“而兴起后人”。
王氏家族重视修谱,也因确有诸多可传事迹。古人说的神童,王氏家族就颇为突出,如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幼年就构思无滞,词情英迈。王维幼而聪颖,少有才艺。诸多王氏名人“少而聪辩”、“少有志行”、“幼有大成之度”、“弱冠有高名”等等,见于族谱。有研究者说,王家聪异儿童历代多见,数量远超其他各姓,恐怕与王姓多来源于王者有关,有遗传与家族文化方面的多种优势,若不从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因素找原因,难于解释。我以为,载于族谱也因王氏家族对子孙的励志教育,注重从小抓起。
历史上王姓哲人名世的,汉有王充,明有王守仁,明清之际有王夫之,现代有王国维。在艺术、科学诸方面,《西厢记》的作者叫王实甫,医学家有王叔和、王惟一、王清任,农学家有王祯。天文学家王贞仪是一位女子,30岁去世时留下的著作有《星象图释》《历算简存》《西洋筹算增删》《女蒙拾诵》《沉疴呓语》《文选诗赋参评》等十余部,涉及诸多领域。她去世于年,那么早就以女子的亲身感慨关心女童教育,展现女子的科学才华、艺术情思与个性。她实在去世得太早,她的才德令许多同龄与盛年男子自愧。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36位王姓皇后。这在其他姓氏中无可比肩。她们出现在从西汉到明朝这段历史岁月,其中有些朝代和此后的清朝,因习俗或政治因素不立汉人为皇后。36位皇后中,第一人是西汉景帝的王皇后,生子即汉武帝。
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个人有传,构成了一个国家历史典籍的恢宏。家谱、族谱、宗谱,以及诸谱中记述的各家子孙个人传记,使子孙中但有优秀者均可能被记载。王氏家族修谱对于中国各姓修谱,从学术到精神的影响都是煌煌可见的。而中国家族修谱教育子孙,无论崇德传贤励志,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激励作为,是最为广泛深入,真正渗透到“百姓”家中的伟大力量。
将口琅邪王氏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创建王氏宗祠,历经道光、同治、光绪三次重修,至今总体结构完好,为建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与福建作者:福州市社科院萧忠生王审知(—),字信通,又字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他从光启元年(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总共39年,其中在榕有32年,先后任职有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邪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由于他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
王审知很重视社会的安定、稳定,这方面他有如下做法。光启二年(年)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暴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这时,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只得疏请唐朝廷委任王潮(王审知兄)为泉州刺史。王审知兄弟进据泉州后,“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①,泉州面貌很快好转,生产得到恢复。大顺二年(年),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年),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二月,王潮派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发兵攻打福州。这时,不满范晖统治的老百姓都很高兴,他们自动输送军粮,支援王氏兄弟的军队,“滨海诸蛮,皆以兵船”相助②。范晖以裙带关系,向浙江唐威胜节度使董昌取援兵五千,负隅顽抗,但在王审知兄弟的督导下,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范晖于夜间逃走,到沿海都,被其部下所杀。王审知兄弟人城后,为了收拾人心,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③,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审知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这样,王审知兄弟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统一。
乾宁元年(年),闽西黄连峒(今宁化县南潭飞礤)饥民二万余入围汀州(今长汀),王潮派李承勋带一万人到汀州解围,王审知亲自到该地,向占据崖穴的饥民喊话:“吏实为虐,尔复何辜”4!使饥民接受招抚,汀州也就解围了。
王审知为了防止外来侵犯,于天复元年(年),在福州的子城外广筑罗城,周围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天祐二年(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计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城墙都以钱纹磷砌成,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门月城。后梁开平二年(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王审知在建筑南北夹城时,曾在福州郊区战坂乡后山设置陶灶,烧制陶砖,供筑城用。
贞明二年(年),王审知为了与睦邻友好,把自己的第三女琅琊郡君出嫁给吴越王钱谬子钱传珦为妻。次年(年),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也嫁给王审知的次子延钧为妻⑤,使闽境更加安定。
王审知采取以上安定闽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展经济建设
(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年),王审知在筑罗城的同时,还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祐三年(年),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在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⑥。这些都为福州的运输、行走带来方便,有力促进了福州的经济建设。
(二)扩大内外贸易。1.王审知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2.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⑦。从此,福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泉州港后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商港,这与王审知也有密切关系。由于王审知积极“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所以外国使者和商旅经常来泉州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
(三)重视农业生产。1,王审知委派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2,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王审知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勤于家事的现象⑧。王审知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3,兴修水利。王审知修水利很多。第一、修浚福州西湖。他把原来周围二十里的西湖,扩展至四十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第二、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⑨;第三、连江的东湖、长乐的海堤、晋江的六里波、泉州城南陈埭等水利工程,也都是王审知督福建时期修建的。
(四)发展手工业生产。随着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进步。如闽北山区,茶厂很多,官焙三十八处,民焙一干三百三十六处⑩。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十三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大铜钱文为“开元通宝”。后来又铸大铁钱,也是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总之,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又有力促进贸易的发达。
总之,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
三、发展文化事业
(一)重视人才的使用。王审知人闽后,首先安置大批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杰士很爱惜,专门设有招贤院等有关机构来接待他们。据《新五代史》记载,当时避乱人闽的就有王倓(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等,又据(《全唐诗》卷七六三)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皆避乱人闽。”王审知对这些避乱人闽的文人很重用,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闽中知名文人也很重视,礼聘他们官做,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由于王审知爱护文人,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人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二)创办学校,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王审知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育闽中之秀者”⑩,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己佩于师训,长者置于国库”,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起来。
(三)搜求书籍,保存文化遗产。于兢在《琅琊王德政碑》上说:“自燎炽西秦,烟飞东观,鲁壁之遗编莫俅,周陵之坠简宁存?”这就是说,以兵乱故,故都的中秘藏书;都化为灰烬。为了弥补其损失,王审知命管内军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等;另外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12,为抢救和保荐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四)修复和创建寺、塔等。王审知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的共有二百六十座寺13和六座塔。如光化元年(年),王审知在闽侯县雪峰山修建雪峰寺,天复元年(年),王审知在福州城西北隅、灵山开元寺,建有“寿山塔”和“塔院”,并在寺中藏经二套,每套有五百四十一函,每函十卷,计五千四十八卷。三年(年)在雪峰寺建“难提塔”,天祐元年(年),在福州于山之麓,建“万岁寺”,次年又建“报恩多宝定光塔”,并建塔寺几百间,藏经三套,有一千六百二十三函,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卷;在雪峰山建枯木庵和开凿大池,此池因花费万余工,故名“万工池”;在鼓山建禅院(今名鼓山涌泉寺)。四年(年),建大中寺的慧光塔和乌石山神光寺的神光塔。开平三年(年)建寺一所,度僧四十九人乾化元年(年),在福州建木塔,俗称“新塔”(今废)。贞明五年(年),在福州建罗汉寺等。这些寺、塔等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但在当时也花费了不少人力和资财。
综上所述,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后人的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政绩,这跟他的开拓精神和“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14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分不开的。这跟他重视处理社会、经济、文化三者关系和协调发展分不开的。
注释:
①⑤《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P58、P。
②《十国春秋.司空世家》卷90。
③《资治通鉴》卷。
④⑦⑩于兢:《琅琊王德政碑》。
⑥《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P5、P31。
⑧《十国春秋.颜仁郁传》卷96。
⑨《福清文史资料》第8辑,P。
⑩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⑩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P。
⑩《十国春秋。太祖世家》卷90。
⑩《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一》卷。
武夷新区微友汇综合整理近期热点文章,点击阅读南平人人爱吃的这道菜,要担心吃出胃出血
震憾!南平十县市都在疯传的“列车”视频!
南平6个县市的三月份楼盘销售情况
南平行政中心五年内搬迁,带你穿越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