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雕版印刷
建阳建本雕版印刷业肇始于五代时期(-),盛于两宋,延于元明,凋零于清顺治年间(-),前后兴盛长达七百余年。两宋时期,得益于当时建阳经济、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阳雕版印刷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私刻、坊刻的异军突起,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刻书多集中于崇化里(今书坊)和永忠里(今麻沙),两地合称为建阳书坊,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刊印之书称作“建本”,也称“麻沙本”。
自宋代至明代多年间,建阳书坊始终保持其全国雕版印刷中心的地位。建本以私刻、坊刻为主,在书本刻印、排版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出版发行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官刻为主的浙本蜀本。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把建阳誉为"图书之府"。比祝穆早的建阳学者熊克则在《宴汪帅致语》中称建阳为"册府"。
当时,闽北一带聚集了许多文人,麻阳溪畔书院林立,"比屋弦诵",民间文化氛围浓厚。南宋时期闽学兴盛,进一步推动建阳印刷业的发展。建阳麻沙、莒口盛产梨木、"建阳扣"竹纸、松烟墨等,为建本的生产提供了充足条件。但到了元明两代,由于战火(兵燹)影响,麻沙刻书坊受到毁灭性打击,刻书业逐步移聚于书坊。至明后期,建阳书坊有堂号可考的书坊就达84家,其中,嘉靖到崇祯年间,光建阳书林余氏就先后出现33家书坊。清顺治年间,由于严厉的"文字狱"打击,以及建阳书坊相对闭塞的地理条件,逐渐落后的经济、文化,建阳书坊雕版印刷业逐步凋零,至清末,仅有少数书院(祠堂)刻印一些族谱、家传书籍等。
宋代建本图书远销世界各地,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站在建本文化展览馆的门前,
心中泛起的是阵阵的涟漪,
踏进的这一步,
开启的会是怎样的一幅历史画卷?
更让我好奇的是,
我将会穿越回千年前的建阳,
在自己心仪的年代,
纵情放飞自己的思绪,
让记忆定格在墨意浓浓的瞬间。
走过一段百米长廊,
两壁巨幅青铜建本群雕,
雕版建本的流程一览无遗,
让伫足凝望的我,
发出了由衷的惊叹:
这是展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令犹疑的我在须臾间
对建本雕版了然于胸,
心中满溢着的是
要让风吹开尘封记忆的祈愿,
让自己不再遗憾
曾经与建本文化的错过和失落。
仔细品味墙上
全手工雕刻的羽公亲笔,
字里行间饱含的是一位对建本
充满着爱和执着追求的长者的心语。
那对建本精确而细腻的描绘,
让我充满迷惑和不解的心
瞬间豁然开朗,
如同嗅到了一缕幽香,
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更加牵引我驿动的心
去开启探寻建本之旅。
带着淡淡墨香的展馆中,
那片片楠木、梨木、枣木
镂刻而成的雕版,
在玻璃的橱窗中
散发着烟色记忆,
循着旧路而来的
是它们曾经的辉煌,
满满的伤痕,
向世人诉说着幽幽的过往,
让人黯然神伤。
展馆的一隅,
一位睿智质朴的女孩,
静静守候在一旁,
用她娓娓动听的声音,
揭开了建本一个又一个神秘的面纱,
我们跌宕起伏的心
随着她的节拍起伏不定。
在她的引领下,
我们仿佛穿越回到了宋代,
去领略了一番建本的墨韵书香。
一曲空灵禅韵的
《高山流水》的古琴声,
眼前氤氲的水仙茶香,
令我对建本有了无限的遐思。
望着女孩灵巧地用雕版,
刷上带着淡香的墨,
用散发着古韵的纸,
细细为我们刷印了《朱子家训》,
让此次建本之旅写满了温馨和浪漫,
令我心中溢满的是感动。
记得读过《诗经》里的一句话:
荇菜邂逅雎鸠,
钟鼓邂逅琴瑟。
这份美好一般人用于比喻爱情,
可我却想把这比喻自己初次听闻了建本。
正是这个偶然的邂逅,
从电视屏幕上看见了吴刚和他的楠木雕版,
仿佛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的心从此被建本占满,
成为挥之不去一抹浅浅印?。
建阳玉扣纸、活字字库,
静默地躺在世人的眼中,
岁月的痕迹婉然,
令我思绪万千,
无论曾经在建本的历史长河中,
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和灿烂,
如今也只是一个过往的遗迹,
令后人扼腕唏嘘。
李国平的眼中
最美好的唯有刻刀和雕版,
一生都执着于
那粗细纵横的线条,
恨不得自己也化作这段木制的雕版,
把一缕情丝嵌入其中,
雕刻塑造出自己
那恬淡惬意的人生。
建本雕版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
和追求至臻至美的过程,
阴刻和阳刻的交替,
凸显中国文字的禅韵之美,
穿插其中的图画,
在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此时,天地间一切都归于淡然,
只有一刀一心一版一人。
每一个静静的夜晚,
在旁人都在喧嚣中
恣意挥洒着人生的时候,
心系建本技艺传承的郑建彬
总在此时不忘初心,
悉心传承匠心,
为徒弟打开通往手工雕版技艺之门,
让建本的璀璨光耀永恒。
望着这一幕,
我的心涌动着的是阵阵的暖意和潮热。
每块雕版承载的
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
字里行间隽刻的
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它们为世人编织出的是
自己曾经的盛世绝唱。
我匆匆的脚步,
总爱在它面前驻足,
只为细细品味那
经过年轮沉淀下来的浅浅墨香。
追求美、崇尚美,善于用镜头捕捉美的温婉美丽的女摄影师一一赖雅琼。
后记
说起宋朝,大家都直接联想到古典婉约、缠绵悱恻的宋词及诸多的词人,想象着宋人们过着的悠闲而又飘逸出尘的生活。闲来无事,三五个情趣相投的好友,寻一处清幽,燃一柱雅淡的檀香,在让人心为之一静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铺上雅致的麻布茶席,摆上一溜建盏,来一席"七汤点茶法"。呈上新春刚制的北苑龙凤茶饼,将其烘烤后,趁热细细研磨,量茶受汤调如融胶,手轻筅重,打出汤花,分茶而饮。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以极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宋代点茶法的精髓,也是因为他的一点,为中国茶文化点起了一朵最?丽的汤花,同时,被点亮的还有建盏这朵黑瓷之花。此时,文人墨客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翻开一本风靡整个宋代的建本,填词作赋,赌书泼茶,静静而又淡雅地把文化玩得令人瞪目,让今人望尘莫及。
说到宋代,许多人的记忆中浮现出的印象是这是个积弱积贫的朝代,是"弱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掠,像个朱砂记,被烙在两宋的额上成为一个耻辱的印记。说到盛世,大家想到的都是唐"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认为这些时代才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顶峰时期,可又有谁能想到宋代才能是最强最好的朝代。"康乾盛世",城市化水平达到了9%,已经被称为盛世了,而在宋神宗也就是元丰年间,城市率已经达到了30%。将宋代与现在中国作比较,现在我国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1%,而经济总量只有4%,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全国人口占世界15%,但是经济总量却占到全球的7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宋代是一个经济富足,思想开放,素简而又宽容的年代,文化人都呼吸着自由自在的空气,思想也不受约束,此时的人是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宋代时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无疑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代。武人出生的宋太祖赵匡胤,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他所有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开国宰相赵普曾言:"臣半部论语治天下。”太祖曾言"宰相须用读书人!"这君臣两位对儒家、对读书人的态度,决定了宋朝对文化的基本政策。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此时建阳文化也迎来自己的小阳春,朱子理学、宋慈法医学巨著、建本、建盏及书院文化、蔡氏九儒、潭阳七贤等文化盛事层出不穷,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建阳墨香书香四溢,建本文化就此也趁势而出,在飘香千年的历史中实现了凤凰涅槃。
因羡慕两宋对文化的尊崇和对文化人的尊重,让从小就在古典婉约的宋词中浸淫着的自己,让对两宋文化有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的我,更对飘着千年墨香的建本文化生出一种淡淡的的眷恋,在不易为人察觉的时刻,心尖上总爱开出探究建本文化之花,且弥久愈烈,总是在不断地翻腾酝酿着要让更多的人"知建本、讲建本、爱建本",让建本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传播出去。一个偶然,摄影师拍摄了建本组照,满足了我的心愿,虽然只揭开建本神秘文化之旅的一角,但我们却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此次拍摄鸣谢郑建彬雕版建本工作室、李国平根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阳一中建本研究室)
摄影:赖雅琼
文:紫菡
拍摄地点:建阳区建本展览馆
福建史志
我与历史邂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