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允许各类园区企业自建人才公寓
本报讯5月4日,福州市发布《关于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八条措施》,明确允许各类园区企业自建人才公寓。
福州市明确,允许各类园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前提下,申请利用自有土地以公共租赁房的形式建设人才公寓。在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设施用地中安排不低于30%用地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支持企业在不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7%的办公生活配套用地内安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对符合条件列入保障性住房项目清单的人才公寓、人才周转房建设,在用地、资金、税费上按规定享受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的优惠政策。
福州市还制定了给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奖励、给予经认定的企业各类高层次人才个税奖励、多渠道筹集酒店式人才公寓等具体措施,决定筹集套酒店式人才公寓,提供给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租住,租赁费用由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各承担三分之一。
■齐培松
厦门落实用地保障支持快递业发展
本报讯厦门市日前出台《支持快递业发展若干措施》,制定了落实用地保障和实施用地优惠政策等措施。
厦门市明确,将快递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相衔接;将快递园区、快递服务网点、智能快件箱、综合服务网点等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同时在用地审批、土地登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快递项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予以倾斜。
厦门市明确,支持利用在工业用地控制线外的存量房产和现有非工业建筑设施发展快递业。对利用现有仓储用房发展快递业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快递项目用地出让年限可在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按需设定,出让金按设定的出让年限计收。允许快递企业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土地。
厦门市规定,新建工业、商业项目和居住小区应预留社区电商物流配送终端站用地,新建写字楼、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应当将快递服务网点纳入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大力推进快递服务进机关、进园区、进商场、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的“六进”工程,对在校学生数量超过1万人的高等院校和已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鼓励在校区和有条件的小区内提供面积适合的快件用房,以满足快递服务需要,保障快件安全。
■齐培松王夏儿
漳州通报年度耕地保护情况
本报讯5月2日,漳州市政府办公室通报年耕地保护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履行情况。
通报指出,年,全市耕地保有量.55万亩,高于省政府下达的.21万亩目标;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6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已上报原国土资源部;全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指标交易落实补充耕地1.03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15万亩,均超过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通报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管委会应针对通报的问题及考评组现场指出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贾峰
晋江局推进高铁新区建设用地报批
本报讯今年来,晋江市国土资源局加速推进高铁新区项目建设用地报批,截至5月22日,已分期分批报批用地亩。
规划建设高铁新区,是晋江市为配套福厦高铁客运专线建设,最大限度挖掘福厦高铁泉州南站道口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优势,以推进大格局成片开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晋江市国土资源局指定专人全程跟踪办理用地手续,并提供“保姆式”服务,协调解决用地报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配合规划等部门做好项目的选址工作,收集项目用地的涉林、涉水相关情况,同步办理相关材料。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区位、条件,高质量组织用地报件材料,在指标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批次上报审批。
■施超群魏智文
建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本报讯记者近日从建瓯市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获悉,该市正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前,“建瓯市建溪北津湖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和“建瓯市小流域水质提升项目工程”的实地勘测、项目内容编制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据了解,这2个项目的实施期为—年,总投资3.9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灾毁土地修复、农田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整治、河道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等方面。
为推动项目建设,建瓯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3年分期实施计划,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和工程招投标制等一系列制度,确保项目实施程序到位、管理规范、质量优良、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特约记者黄德辉
沙县:筑牢“生命工程”保障群众安全
本报讯5月20日,在沙县夏茂镇月邦村黄沙桥自然村滑坡点治理工程现场,勾机、运输车在繁忙地作业。该工程于今年3月动工,总投资万元,完工后将保障36户名群众免除地质灾害威胁。
近年来,沙县高度重视地灾治理工作,积极采取工程治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笔者在高桥镇高桥村滑坡点治理工程现场看到,削坡、挡墙及截水沟施工已完成,主体工程基本成形。该地灾点由一个滑坡及多个小型崩塌组成,每逢雨季易出现溜方、裂缝,严重威胁坡下36户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工程于去年8月动工建设,总投资万元,今年内可竣工。
此外,沙县虬江街道琅口村滑坡治理工程和高砂镇龙江村渡头自然村滑坡治理工程,在竣工验收合格满1年后,于本月初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可惠及56户名群众。
■张世平
云霄局5举措助力扶贫攻坚
本报讯5月16日,云霄县国土资源局组织部分党员干部,深入东厦镇荷西村、湖坵村,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扶贫攻坚。
今年来,云霄县国土资源局从开展旧村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地灾点居民搬迁、保障农村村民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供应精准扶贫创办企业用地等5个方面入手,助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
该局54名干部分别挂钩9个村57户贫困户,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向,制定具体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资金。目前,该局已累计拨付资金近40万元,助力挂钩帮扶的东厦镇湖坵村实施村主干道硬化、路灯亮化、排洪水闸修建等工程。
■吴晨华
让城市更具魅力和智慧
——“数字南靖”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侧记
■张梦帆阮俊璇
“数字南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作为漳州市首个数字县域建设项目,于年12月16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正式发布、推广、运用。依托“数字漳州”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南靖”开发了政务版和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面向国土资源、旅游、经信、环保等领域,建设了“南靖公务用图系统”“南靖全域旅游信息系统”“南靖民营经济展示与服务平台”和“南靖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4个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并对接了“南靖县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五位一体”格局,拥有快速定位、分类搜索、资源浏览等多项功能。
打造智慧景区
“‘十里画廊’云水谣古栈道,是连接着‘怀远楼’和‘和贵楼’的生态廊道。云水谣古镇是闽南闻名遐迩的一个秀美山村,集古村、古道、古榕为一体。幽长古道、千年老榕、青山碧水、神奇土楼,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4月20日,来自厦门的张先生到南靖云水谣景区游玩,在景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
原来,南靖县全域旅游信息系统已植入到南靖县旅游局
据了解,“南靖公务用图系统”还可为公务人员在应急救灾、移动办公、临场指挥等方面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持,方便快速浏览自然、人文、经济等信息。该系统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地图册以及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行业专题数据,采用数据库、移动GIS等技术,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的公务用图系统,可实现离线地图数据的浏览、查询、量测、标绘、比对等辅助功能。
“除了使用公务用图系统,南靖县国土资源局还能通过‘南靖县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直观看到地质灾害点具体坐标位置,实现地质灾害预防及治理各阶段资料信息的综合管理应用,实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信息资料快速传输和共享利用。”阮三合说。
在环境保护方面,“南靖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为南靖县环境保护局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和统一数据展示与应用平台,在“环保一张图”上展示生态红线、监测、污染源等数据,便于细部查看和浏览数据,为生态红线划定、多规合一、河长制以及二次污染普查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南靖民营经济展示与服务平台”建成企业产品发布与展示、企业需求发布、企业电子信息展示、平台资讯公告发布、招商引资宣传、后台数据分析、会员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利用“数字南靖”地理空间框架的地图服务,实现经济信息数据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有机集成。
“下阶段,我们考虑将各部门数据整合到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的实时共享。有了这个统一的管理平台,需要某个数据,在平台里查找,很快就能找到。”张威说,各个部门把这个信息平台的数据利用起来,就形成了“数字南靖”格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数字南靖”为基础,往信息平台的“池子”里不断注入新的数据,实现数据不间断的更新和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南靖”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满足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还能实现管理的智慧化,让城市更具魅力。
不落下一户受灾户
——南平市建阳区小湖镇下墘村地灾搬迁安置区见闻
■本报记者郑与国
年5月,南平市建阳区小湖镇下墘村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房屋倒塌8栋,农田被冲毁多亩,水渠、水坝、防洪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两年时间过去了,受损的房屋田地修复得如何?受灾户的生产生活怎样了?5月8日,记者随同小湖镇副镇长王长生、小湖国土资源所所长陈开熹等来到下墘村,了解这两年来,当地开展地灾搬迁安置的情况。
在下墘村村部,说起两年前的那场灾害,下墘村国土资源协管员谢启荣仍心有余悸。据他介绍,灾害发生的当日早上5点左右,下墘村一个叫“后门山”的地方发生了山体滑坡,泥土从山体的两侧直冲而下,有几户人家的房子被埋压。谢启荣至今仍保留着灾害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直播的视频,从中能够看到,当时整个村庄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红泥土,多户村民紧急转移。6点左右,另外一个叫“尖坑”的地方又发生了泥石流,一位村民被泥石冲出了多米。
下墘村的民房是沿着山脚一字排开建的,“后门山”在东面,“尖坑”在南面,相距多米。站在村部楼上,能清楚地看到两处山顶上还有裸露的红泥土。下墘村村委会主任黄木成指着“尖坑”最靠近山脚的几户人家说,那是村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像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有的整个自然村都需要搬迁,需搬迁的村民共有66户人,实施搬迁安置工作的目标是绝不落下一户受灾户。
“灾害发生后,当地的水渠、水坝、防洪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王长生介绍说,为此,镇、村两级干部和当地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到当年6月底基本恢复生活秩序并初步恢复生产。但房屋修复就没这么容易,因受损严重,需另行择址重建。为了及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当地进行了搬迁安置点选址工作,小湖镇政府组织国土资源、村建、水利等相关部门人员到现场踏勘,并请闽北地质勘察院与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安置点进行地灾风险评估,同时联系有关部门对地灾点的整治进行勘查。
“综合地勘单位的地灾评估意见,最终确定安置点在主村边,地名叫‘堆后窟’。”陈开熹介绍说,年10月份左右着手征地工作,与各小组村民多次协商,共征地60亩。安置点的地块与村主街道落差较大,需填土方量较大,经与村民协调,确定用于取土的山场15亩。当年11月份,报批一期建设用地30亩,并办理了用地预审,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建设。
“堆后窟”搬迁安置区就在下墘村旧村前面,两排三层高的新房子,并列排在一条8米宽、东西走向的村道边上,外墙统一漆成金黄色,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每户人家的房顶都安装了水塔。 “整个项目区按最高标准来修建,统一规划设计,目前政府承担的部分已全部完成。”陈开熹介绍说。项目区首期安置45户受灾户,目前有的人家已装修好并入住。
记者看到,每户人家的屋前空地都已铺上红色地砖,房前每隔几米都栽有桂花树,LED路灯分列路的两侧。
“我们原来就住在对面‘尖坑’脚下,是土坯房,居住条件太差了,泥石流发生后成一级危房,不能居住了。现在好了,这个新房子装修好过几个月就可以入住了。”在陈荣努家房前,其女儿陈枝莲正在忙着和水泥浆,准备给二楼贴磁砖的师傅用,见记者一行驻足观看,便高兴地介绍道。
在项目区的最边沿,记者看到,一条溪流横卧在项目区边上,溪边的休闲步道已铺上了红色的透水砖,仿古护栏也已建好,护岸上,花格砖里也种满了护水植物。
“这条溪的整治既为项目区提供了一条安全屏障,又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站在休闲步道上,王长生介绍道,整个项目区从建设开始就进行综合考虑。目前,所有的地灾户都签订了拆迁协议,等新房子建好后就开展旧村复垦。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