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建阳天气
建阳交通
建阳美食
建阳医院
建阳新闻
建阳房产

穿越78年,暨南校友回到ldquo建

行走在暨南,你可曾想过

脚下的每一条路

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

广

·

·

这些名字

昭示着暨南的百年沉浮

见证了这所学校在波澜壮阔的岁月中

优雅的身影,笔直的脊梁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里的“建阳路”

暨南大学校友“寻根之旅”建阳行VLOG

视频时长1分6秒

10月11日,暨南大学对外联络处梁燕处长率领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校友14人,赴福建建阳寻访、调研。参与本次寻根之旅的校友分别来自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广州、东莞、惠州和肇庆等6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座谈会现场

寻访团实地走访了建阳办学旧址、进行了现场教学,并与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区长魏敦盛及宣传部部长刘寒、副部长吴永胜及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专家召开了座谈会。双方通过回顾暨南大学在建阳的办学历史,重温了暨南先辈在艰难环境下坚持办学的故事。本次活动受到了南平市建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与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合影

与建阳区区长魏敦盛合影

暨南人从未忘记这段岁月。建阳办学旧医院内,年百年校庆之际,在医院大门右侧的绿地上,学校树立了一块“国立暨南大学建阳办学旧址”纪念碑。

其实,早在年,暨南大学在这块纪念碑的后方约米处,就竖起了一块纪念碑。石碑正面写着“国立暨南大学旧址”,背面简要叙述了暨大建阳办学的历史,寥寥几笔,却让人依稀闻得鸣金击鼓声。

暨南大学旧址纪念碑

此次寻根之旅中,寻访团还走访了考亭书院、建盏、建本文化展览馆,通过了解朱子文化、书院文化等,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访考亭书院

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为避战火,暨南大学曾于年整体南迁至福建建阳童游镇,校址以文庙为中心。全校师生发扬爱国爱校精神,互相砥砺,弦歌不辍。彼时校园名师济济,爱国民主活动丰富多彩,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建阳时期童游文庙校本部

“白天进山,晚上出洞”

战火中的艰难前行

建阳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

战事频繁,粮食奇缺,设备简陋,疟疾横行,师生备受煎熬。文庙里教室的地面是泥地,夏天倒是凉快,但冬季则天寒地冻,上课时难于执笔写字。

学生一日三餐,多以黄豆、咸菜、竹笋佐食,每月加几次菜,尝尝肉的味道。衣着极为朴素,甚至近乎褴褛。

为避开敌机的狂轰滥炸,学生大都白天躲进防空洞逃警报,晚上才能点灯上课。许杰教授曾赋诗追忆那段“上面飞机下面人”的烽火岁月,为了“跑警报”,他带着全家在旷野上奔跑,“有时钻草堆,有时干脆就趴在田野里。”

建阳时期学生宿舍由宗庙改建,部分是新盖的茅屋

“几粒黄豆下饭,桐油灯下读书”

逆境更显学者风采

尽管条件艰苦,这一时期暨南仍得到了稳步发展。学校管理严密,教学安排和师生生活都井井有条。

期间经何炳松老校长多方罗致,众多知名学者加入了暨南,如历史学家沈炼之、地理学家盛叙功、文学家许杰、语言学家方光焘、经济学家周宪文、经济学家孙怀仁等,使其成为我国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城”。

何炳松老校长与学生合影

建阳时期虽然侨生不多,但仍坚持开设南洋概论。同时坚持暨南传统,注重用英语教学。何炳松老校长实行自由研究的学术方针,力主各种学术主张、流派、科研方法,互相观摩,共同繁荣,提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先进文明共处发展,互相促进,使得全校尊师重道,自由研究,蔚然成风。各种学会、文艺社团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校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由参加。

“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融入血液的爱国情怀

在爱国热潮的感染下,暨南学子积极顽强抗日,展现了青年大学生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成立于年的壁报联合会

在暨大学生活动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些爱国阵地、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不仅成为支持抗日民主运动的精神暗流,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建阳也被誉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许杰教授赞暨大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从年初迁至建阳时师生人数仅余人,到年复迁上海时人数达余人。人数之多,已为暨大历史所未有。在建阳办学期间共有毕业生人,为海内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如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儿童文学家蒋风、国家一级演员陈默等。

校友们有话说!

梁燕

对外联络处

此行我们见到每一位建阳人民都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重温了暨大师生与建阳人民血浓于水,抗日救亡的鲜活的故事。建阳精神是暨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暨南精神也造就了建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郑玉兰

香港校友会

来到建阳的那一刻,我非常想念我在洛杉矶的那些过世的老朋友。他们生前经常告诉我一定要回到建阳。这些老校友就是在建阳学习、生活的一代人。他们描述,去建阳内心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当时白天顶着头上的炮火,非常危难。但后来他们把个人的安危置之脑后,只是想着把校舍建好,让我们的暨大坚持办学,延续侨校传统,让我们的后一代有学校可以读书。非常难忘,非常感动。

周红

香港校友会

建阳是暨大的根,它赋予暨大深远的文化传承,建阳精神是暨南精神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暨大也正因为得益于这段时期的休整壮大,才成就了今天的百年辉煌!今天两者的重新交流、融合、促进,必将会在新的时代碰撞出全新的火花!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陈铱文

澳门校友会

感谢母校邀请我代表澳门校友来这次的寻根之旅,在学校读了第八年,住了三年建阳苑学生宿舍,这次终于见到建阳苑真身,了解暨大在建阳的历史,此行对暨大学子来说真的很有意义,建阳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同样铭记建阳。

廖章志

马来西亚校友会

福建建阳行寻根之旅,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与不同届的暨南人与我同行。这是很感动的一次寻根之旅!让我了解到学校办学的艰辛,在战乱、动荡中,那些前辈们用他们的生命与汗水保存、重建了学校!感谢你们的付出!也让我更珍惜暨南人这个身份!

陈勤弟

柬埔寨校友会

这次参加校友会建阳寻根之旅,我作为海外的校友,不仅感受到建阳的优美风景,也深刻地了解了建阳文化遗产。期待能参与更多类似的校友活动,并祝校友平台越办越好。

黄静柔

印度尼西亚校友会

在暨大有5年多的时间,从未了解这段历史。听了关于前辈以前在建阳学习的艰苦日子,那种爱校爱学习的精神,让我有一种震撼又坚定的体会,值得向前辈们学习。此外,身为华裔后代的我,通过这次寻根有一种重回故土的感觉。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有更多的机会听师兄师姐说感动的故事,及更多向师兄师姐学习,一起成为暨大的传人。

冯能文

广州校友会

希望校友以及港澳台侨学生都有机会来到建阳。这里是暨南人非常重要的根,是暨南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暨南文化的所在地。希望暨大独特的使命与建阳的文化结合起来,把暨南精神打造成建阳的名片,同时也把暨南精神中特殊的建阳经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传播到五湖四海。

冯灿权

东莞校友会

建阳寻根之旅,不只是看看旧址、看看石碑,更多的是感受到78年前暨南与建阳的相遇、相亲,抗日时期暨南大学搬迁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阳,是天然之选,是全球暨南人不可忘却的。

李宇扬

惠州校友会

我刚到暨大读书的时候就是住在建阳苑,当时还真的不了解建阳是一个地名,还和学校的历史关系这么深。这次寻根是一次了解校史的过程,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的学习,更是一次暨南精神的传承。我爱暨大,是因为暨大这顽强拼搏的精神吸引了我,是暨大师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吸引了我,所以我很荣幸能成为暨大的学生,暨南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南洋通讯社

资料来源|《暨南校史》

视频|陈铱文

图片|冯子铭、陈联

编辑|周雨虹、陈联

责编|陈联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yangzx.com/jyyy/2352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