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白塔山的连片茶山
武夷巍巍,闽水泱泱,位于闽江上游的建阳,得天地造化之灵秀,崇阳溪、麻阳溪二水交汇,人文荟萃,山水交融,水仙茶和小白茶发源于此,商贾云集,孕育了一段段关于“茶”的佳话。
早在一千多年前,闽北就已经有了茶树。根据道光《瓯宁县志》记载,“水仙茶出和义里,大湖之大山坪。”当年的瓯宁县“和义里”,就是现在建阳区小湖镇。
小湖镇位于建阳区东南角,毗邻建瓯市,发源于武夷山仙霞岭的南浦溪穿境而过,往西南注入建溪。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观天下。”
建阳的茶,从上古而来,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然淡雅而不失姿色,在隐隐绰绰的香味中,三五好友围成一圈,烹茶聊天,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茶农展示手工摇青技艺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和茶叶质量,建阳政府多次举办斗茶比赛,图为专家对建阳的茶叶进行评审。
举办茶叶技能大赛
小湖的百年老茶树
采茶女工采茶忙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建阳地处闽北中心,武夷山南麓,具有茶叶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善于喝茶,对建溪沿岸的茶叶也极为赞叹,他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世事轮转,朝代更迭,千百年来,建阳的劳动人民依然守护着八山一水一分田,守护着那淡淡的清雅茶香。
建阳区有悠久的茶叶种植传统,水仙茶和小白茶均发源于建阳。
在建阳区小湖镇大湖村,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一个“祝仙洞”,在闽北方言中,“水仙”与“祝仙”同音。传说很早以前,一名老农到岩叉山砍柴,来到祝仙洞前,发现有一株灌木像茶一样芳香,就把它移栽到自己家的菜园中。等这株茶苗长大后,把叶子摘下来,用制茶法进行加工,果然芳香四溢,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良种。
水仙茶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水仙茶树于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茶树良种,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同时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清光绪年间至清末,建阳小湖茶叶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岩叉水仙”推广后,引来了广东、香港茶商,纷纷慕名前来大湖开设茶庄。
据《小湖镇志》记载,那时的茶叶交易量曾突破万担,各个茶行的拣茶女工多时曾达百余人。水仙茶叶的成品则以锡箔、铁皮、木箱、桐油棉纸等密封精装,通过南浦溪水顺流而下运至四方。大湖“黄荣茂”茶庄还获得萨镇冰亲赠“武彝春色”金匾一幅。
茶产业是建阳的特色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建阳区抓好“打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战略的实施,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截至目前,建阳全区现有茶园面积6.67万亩,其中水仙茶园亩,占49.52%。年全年已完成茶叶产量吨,比增0.9%,总产值2.78亿元。
接下来,建阳区将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以“控面积、提品质、增效益”为主导,稳定现有面积,提高品质,大力发展名优良种,特别是优稀良种,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农、科、教相结合,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加大采茶、修剪、耕作机械化的应用推广,改进传统采制加工工艺,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园基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建立起以科技进步为支柱的茶业发展战略。
计划到年,建阳全境茶园面积稳定发展到7.5万亩,其中水仙茶4万亩,菜茶2万亩,品种茶1.5万亩。茶叶产量达吨,产值突破3.5亿,税收比年翻一番。培育产值万元以上企业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创建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4个。在总体布局上以水仙茶、白茶、红茶为主,根据地理生态等差异进行科学布局,主要分为三片特色产业区域:将口、小湖、水吉、麻沙、莒口、徐市等乡镇为岩茶片区,形成以水仙为主的发展带,大力发展优质水仙茶;漳墩为白茶片区,形成以白茶为主的发展带,主要种植当地的小菜茶;黄坑为红茶片区,形成以红茶为主的发展带,大力发展红茶生产加工。
“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
建阳的茶,质朴却不失典雅,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直被世人认可。
沿着麻阳溪一路向西,茶香四溢,白塔山就隐藏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白塔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位于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和武夷山星村镇曹墩村的交界处,为传说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修炼之地,山势险峻,林木葱郁,常年云雾缭绕,自古遍植水仙和肉桂。
建阳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白塔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旭芳把自己的茶叶基地选在白塔山区。1多亩自营的茶园,分布于近千米的高山绵延带上。来自浙江的蔡旭芳,渐渐爱上建阳的水仙和肉桂,慕名来到建阳,从此扎根于此,以山水为伴,与茗茶相亲。
建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1℃,四季分明,夏长秋短,秋冬多雾,土壤以红壤、红黄壤为主。这些自然条件成就了“建阳水仙”独特优异的品质特征,是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基地。
建阳小湖、将口、麻沙、水吉等地有种植水仙茶的传统,保留有历史近百年的老枞水仙。
近年来,建阳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对小湖的水仙、书坊的百年老枞水仙等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并积极申报水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企业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创办现代茶业农庄、现代生态茶园,吸引游客休闲旅游。春季制茶季节不但可以观赏制茶、品尝新鲜的茶叶、还可以享受茶园以及大自然风光。
有茶一样的朋友,也有朋友一样的茶。
为了做好生态茶,建阳将茶山按照“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鞋”的要求,做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邱虎、蔡旭芳、周众斌等一批优秀茶业企业家一直把社会责任放在心上,把周边农田流转来,作为茶园的缓冲,培育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技术,提高茶叶加工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促进建阳茶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走亲民化的价格路线,“茶是用来喝的,我们做的是老百姓喝得起的茶。”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守望茶的故乡”
李泉弟是建阳区漳墩镇陈元村的老茶人,年出生的他,种了一辈子的茶,守了一辈子的茶。
“喜欢漳墩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同时,作为中国小白茶发源地,所产小白茶品质上乘,口感好,色泽、清爽度高,我们愿意一辈子守护着万亩茶山。”致力于在漳墩发展小白茶生态体验旅游的茶企董事长李泉弟说起漳墩小白茶,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希望通过发掘漳墩的小白茶文化,结合漳墩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地质地貌,吸引游客前来进行养生体验游、亲子休闲游与小白茶品味游。”
白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根据《建瓯县志》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大概位置就是现在漳墩镇的桔坑村。位于建阳最东边的漳墩镇,与松溪、政和、建瓯、浦城四县市接壤,是闽浙路程最短的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处,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境内丘陵叠嶂,溪水潺潺,雨量充沛,茶树丛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小白茶的诞生地。
据当地农民说,采回的茶叶经过“萎凋与干燥”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效,用作治牙痛、麻疹等,为了把茶叶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原始白茶工艺的起源。这种只经过杀青,不揉捻,经过晒或文火焙干的茶白毫显露,酷似寿仙眉毛,当地人俗称寿眉白茶。
根据《水吉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漳墩镇南坑村肖氏兄弟始创白茶,被列为贡品,并畅销于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年,在合肥全国名茶品质鉴评会上,漳墩“贡眉白茶”被评为“中国名茶”,漳墩是中国小白茶的发源地,贡眉白茶的原产地。
漳墩目前拥有茶园2.6万亩,每年干茶产量超过吨,规模茶企有13家,其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阳区政府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了建设小白茶品种选育基地,提高了茶叶品质。漳墩白茶在参加各级茶博会和斗茶赛、茶王赛中屡屡夺得金奖、银奖等殊荣。其中漳白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漳白”牌“贡眉白茶”,年产量达10万公斤以上。
漳墩,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小白茶文化、生态温泉文化等特色文化及生态资源。近年来,漳墩镇打开山门,推行绿色生态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三产深度融合的绿色转型。
(本版文图由邱冬勇、王柳珍、傅永兴采写拍摄)
赞赏